关于科学发声的练习步骤
科学的发声有益于我们对喉咙的保护,我们要怎么做好科学的发声,又应该如何才能做好科学发声步骤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科学发声的练习步骤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科学发声的练习步骤
一、打开喉咙
在歌唱训练中“打开喉咙”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
(一)“打开喉咙”也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
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牙关打开,下巴放松自然放下而稍后拉,这时候的喉咙是打开的。
“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打开自然,放松,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所以在唱歌时,咽喉不要闭塞,要使咽喉张开,让气息自如地送出来,“哈欠”状态确实是打开喉咙的好办法,也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在平时练习时,还可以用闭嘴的“打哈欠”,闭口打哈欠的时候,里边的状态也是开的、抬的,如果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都能保持这个状态的话,那你的声音就不会是“白”的、“扁”的了,你的声音就会是“竖的”、“圆的”了。
(二)用“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
我们讲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来。“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开,大牙关打开,面部两边的笑肌(颧骨)呈微笑状,这样的微笑状态可以使你的喉咙打开,可以使你获得高位置的声音。“歌唱状态就是里边的哈欠,处头的微笑”,这话很精辟。
二、做获得气息支点的练习,体会吸与声的配合,利用科学的哼唱方法,体会并调节自己的歌唱共鸣。
学会张开嘴巴唱歌,上下齿松开,有下巴松松的“掉下来的感觉”舌尖松松地抵下牙。唱八度音程时,从低到高,母音不断裂连起来唱,口咽腔同时从小到大张开。气息通畅的配合,发出圆润通畅自如的声音,咬字、吐字准确、清晰。
发音练习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完善地演唱歌曲,所以必须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正确地掌握语言的回声,明确汉字语言的结构规律,将歌曲曲调与咬字吐字结合起来练习。练唱时,将每个字按照出声引长归韵的咬字方法,先念几遍,再结合发声练习,以字带声,力求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几种哼鸣练声法
一、鼻腔哼鸣
鼻腔哼鸣主要使用鼻腔共鸣,对于寻找头声、焦点和高位置很有帮助。目前,声乐教学中所用的哼鸣多为鼻腔哼鸣。根据嘴的开度,鼻腔哼鸣有可分为闭口鼻腔哼鸣和开口鼻腔哼鸣。
(一)闭口鼻腔哼鸣
闭口鼻腔哼鸣就是闭着嘴主要使用鼻腔共鸣的一种哼鸣。
目的:体会高位置、混声;用来克服演唱中声音位置低,大本嗓,撑喉。
方法:平视、微笑,口鼻微张,舒展吸气;发声时,闭嘴微笑抬笑肌,将声音贴住软腭、小舌部位,从眉心集中透出。
要求:演唱者发音过程中,头部姿态可由平视逐渐略低。演唱者感觉声音集中在眉心,眉心有明显震动感。要求气息平稳下行;音量中等或稍小;音色稍暗,混声。
(二)开口鼻腔哼鸣
开口鼻腔哼鸣就是张大嘴,主要使用的鼻腔共鸣的一种哼鸣。
目的:体会高位置、声音焦点、混声;张大嘴,抬起软腭、小舌,拉紧后咽壁;克服演唱中张不开嘴,声音位置低,大本嗓,软腭松弛,咽壁软弱。
方法:平视,张大嘴吸气,打开腔体;发声时,声音贴住软腭、小舌部位,集中于眉心,从眉心透出;在吸气的状态上,沉稳用力,气息下行。
要求:张大嘴吸气,嘴型竖张,打开口腔。发音过程中,头部姿态可由平视逐渐略低。大牙抬起,软腭、小舌向上拉起、绷紧,后咽壁立起,嘴型由竖变横(横向拉开);音量中等;音色稍暗,混声。
二、咽腔哼鸣
咽腔哼鸣就是主要使用咽腔共鸣的一种哼鸣。对于体会歌唱时声音的集中、高位置,声带的闭合能力,咽壁的力量及明亮结实的音色有很大作用。
(一)闭口咽腔哼鸣
目的主要目的是:体会声音高位置、焦点,锻炼声带的张力,体会声带振动发音。具体训练方法可分为断音闭口咽音哼鸣和长音。
1、断音闭口咽音哼鸣
目的:感受声带振动,及眉心的焦点。
方法:平视,微笑;口鼻自然吸气;闭嘴,嘴角后拉,使用腰腹的力量,振动声带发音。
要求:发音时口内无空气和空间,上颚、舌头、下颚贴在一起;声音集中、明亮、结实。
2、长音闭口咽腔哼鸣
目的:体会声音的高位置、焦点,锻炼声带的张力和声带缩短变薄,边缘振动发音的能力。
方法:平视,微笑;口鼻自然吸气;发音时使用腰腹的力量,嘴角后拉;声音以声带为起点,从喉咽腔滑向鼻咽腔,从眉心射出。
要求:发音时,口腔内上颚、舌头、下颚贴近,无空间、空气;声音以声带为起点,始终蹭着声带,拉动嘴角、笑肌找眉心;声音要明亮、结实、集中。其实,长音闭口咽音哼鸣可以采用由低到高的上滑音(甩腔)的来练习。由低声区开始甩腔,逐渐增高至高音区。
(二)开口咽腔哼鸣
目的:训练声音的高位置、焦点;扩张咽腔,锻炼声带闭合、缩短、变薄能力;训练声音与声带的配合及协调性。
要求:张大嘴吸气,打开咽腔;发音时在张大嘴的基础上,将声音贴住声带,嘴角后拉,抬大牙、软愕、小舌,拉紧咽壁,柱肌内拉,由低音滑向高音,从眉心透出;发出高位置、集中、结实、明亮的声音。
注意:声音始终贴住声带,不要离开。由低音到高音甩腔的过程中,声音要贴住声带、贴住胸口,声音要集中,始终使用真声,不能变成假声。始终使用沉稳的腰腹力量,不能松懈。
三、鼻腔咽腔混合哼鸣
鼻腔咽腔混合哼鸣兼顾鼻腔哼鸣和咽腔哼鸣,融合了鼻腔哼鸣和咽腔哼鸣的优点,是一种较为合理、科学的哼鸣,其音色柔和中带有坚实、明亮的色彩,丰满而又集中。根据口型可分为:闭口鼻腔咽腔混合哼鸣、开口鼻腔咽腔混合哼鸣。
(一)闭口鼻腔咽腔混合哼鸣
目的:寻找高位置、声音焦点、鼻腔咽腔混合共鸣,锻炼声带闭合缩短变薄能力,竖起咽壁。
方法:平视微笑,口鼻微张吸气;发音时口内自然。稍有空间和空气,声音轻轻蹭着声带,逐渐加力找眉心。
要求:带着咽腔找鼻腔。声音贴着声带起音,口内较自然,有少量空间和空气。
(二)开口鼻腔咽腔混合哼鸣
目的:训练声音的高位置、焦点,鼻腔、咽腔的打开与联合共
鸣,声音贴住声带。
方法:张大嘴吸气,打开咽腔和鼻腔。发音时,在张大嘴的基础上,将声音的下端贴在声带的同时将声音的上端贴住眉心,腰腹用力将声音从眉心稳稳地发出。
要求:声音的下端贴在声带的同时将声音的上端贴住眉心,用力要稳妥,有韧劲。声音有鼻腔咽腔的混合共鸣,既柔和又结实。
不同音区的具体唱法
低音区
唱低音区的时候,声带相对松弛,声带附近的肌肉也保持相对松弛状态,没有强加的力量,胸腔共鸣最多,大于口腔共鸣与头腔共鸣(但绝不意味着没有)。只要声带闭合良好(用i来检查是否闭合良好),找“向下的力量”,深呼吸时脖子微微扩张,喉头下沉的感觉,由此找到空间感与打开的感觉,但是总体来说是自然放松的,不能过度用力,不能感觉发僵,。最后在自己的面部找一个点,可以是人中附近,可以是鼻子,可以是眉心,想象声音通过这一个点向外传出去,这是方向感。记住,越是低音越要放松,越紧越唱不下去,给予更多的空间感与方向感。
中音区
中音区的时候,与低音区不同在于,口腔共鸣占了大部分,大于胸腔与头腔共鸣。由于音比低音区高,所以声带相对的拉紧,变薄,有了一定的张力。这个时候就要求声带附近肌肉的力量了,也就是“向下的力量”。同时有了更多的头腔共鸣,所以同时也要求“向上的力量”使上口盖兴奋起来,达到平衡。低音区基本上不需要很多“向上的力量”,但是中音区则两个力量都需要,但是幅度都比高音区要小。仍然记住空间感以及最后声音向前走的方向感。
高音区
最后来讲高音。高音为什么相对难唱?因为唱高音的时候,声带变得很紧很薄,张力很大,声带周围的肌肉能力必须很强,才能支持住这个巨大张力的对抗。上一篇日志提到过,人的嗓音有一个天生保护的机制,唱高音的时候,喉头会保护性的上提,收缩,降低张力。那么怎么保持张力呢,这就要用到很大的“向上”以及“向下”的力量了。这种上下的对抗给予了声带以必要的张力。高音主要是头腔共鸣,于是“向上的力量”使软腭提高,打开了鼻腔与咽腔的通道,声音能够充分的进行共鸣,富于空间感,同时给予声带向上的张力。而与此同时,“向下的力量”使脖子两侧向外大力扩张,喉头尽量稳定,给予声带向下的张力,保持了声带在极大张力下与气息对抗的稳定性。可以说,音越高,这上下对抗的力量就越强。
注意
特别要注意的是,唱高音时(以及任何歌唱时)下巴都不能僵硬。脖子两侧的扩张,下巴自然也会跟着向下扩张,但是尽量想着向下以及向后扩张,而不要向前伸(下巴紧张的表现)。另外,可以想象声音经过后脑勺,到头顶,最后从眉心向前甩出去,也就是想象自己的声音在脑后转了个圈,最后向前甩(冲)出去。
记住,亚洲人的骨骼特点与欧洲人不同,亚洲人唱歌容易发出集中的声音,而欧洲人唱歌容易发出空间感的声音。另外,中国人的审美观比较倾向于向前,集中,相对尖锐的声音,如同民歌以及京剧。而许多欧洲人从小在教堂听到的合唱,使其审美观更倾向于良好共鸣的空间感声音。所以中国人唱歌,更加应该利用自己“向上的力量”去找良好的共鸣与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