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特点和风俗
关于立冬的特点和风俗
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它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立冬的特点和风俗,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立冬节气的特点
1、气温下降、变化明显:太阳已到达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遇到强冷空气迅速南下,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可接近8~10℃,甚至更多。
2、易有霜雾:正常年份的11月,江南地区入冬深秋、会出现霜降,冷空气过后,温度虽然回升,但空气质量容易变坏,易形成烟雾和浓雾。
3、空气渐趋干燥:立冬后,偏北风多、风力加强,降水显着减少,空气、土壤易缺少水分。
立冬节气的风俗
(1)吃饺子
准备自己喜欢的馅料,包成元宝状的大饺子,犒劳自己也可以抵御寒意,在北方,普遍在立冬这天都要吃饺子,古代我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在立冬这一天,用元宝状的馅料满满的大饺子进补,犒劳自己的同时还可以抵御寒意,这也被称为“补冬”。
(2)迎冬
立冬天气凉,人们习惯在此时备好冬衣,以防御接下来的冬寒。秋季作物已收获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蛰伏起来准备冬眠。瑞雪祈丰年,人们还会向祖先奉上贡品,祈求上苍保佑来年的丰收。在古代的立冬日,士大夫会在家拜贺长辈尊者,还互相出去拜谒联络感情这就叫“拜冬。
(3)冬泳
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会在寒冷的河水中遨游,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4)祭祀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我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
(5)补冬
谚语 “立冬补冬,补嘴空”,古时农民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这天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进补。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
(6)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在民间,人们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
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冰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二候,地始冻
立冬之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冬为凝结。“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再五日,雉入大水为蜃与“雀入大水为蛤”相对应,蜃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
立冬和冬至的区别
时间不同
立冬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1月7日—8日;冬至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23日。
寓意不同
立冬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冬至表示自此之后白昼时间变长,黑夜时间变短,同时也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气候特征不同
立冬时,气候由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阴雨寒冻转变,并不是特别冷;冬至时气温下降明显,天气寒冷、干燥。
风俗习惯不同
立冬时,我国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广东潮汕地区要吃甘蔗、炒香饭,北方地区要吃饺子;冬至时,南方沿海地区有祭祖的习俗,广东地区吃烧腊与麦饭,杭州地区吃年糕,南方的一些地区还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北方地区则有吃饺子的习俗。
立冬三防
1.干燥
天气寒冷,皮肤表层血管会收缩,皮脂腺与汗腺分泌的功能降低,导致皮肤干燥,可以涂抹润肤霜做好保湿工作。饮食方面要多喝水,还可以吃一些蜂蜜、木耳、水梨等。
2.心血管疾病
立冬之后,气温骤降。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护好头部、手部、脚部;外出时戴手套、帽子、围巾,穿大衣;睡前用热水泡泡脚;刮大风时最好不要迎风行走。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由于血管收缩,冬季比夏季更难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因此,最好在入冬时做个血压监测,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量。
3. 上火
立冬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供暖,且冬季常吃火锅等辛辣食物,容易导致体内火气积郁而“上火”。
中医认为,白色食物最能防燥热。做菜时,可以选择白菜、冬瓜、百合、银耳、莲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