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训练 > 说明文阅读 >

小学五年级语文常见说明方法

梦巷分享 52219

梦巷 分享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常见说明方法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小学五年级语文常见说明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语文常见说明方法

小学五年级语文常见说明方法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④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比如,有人说:“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8)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一、要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如果并无标题,那还得认真阅读文本?语段 ,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就指出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是“人民大会堂”,也指出其特征“雄伟”。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二、要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总?概括 ——分?具体 ”式、“总?概括 ——分?具体 ——总?概括 ”式、“分?具体 ——总?概括 ”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例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主要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建筑 结构。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例如《死海不死》两部分之间有一个由结果到原因的内在的逻辑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三、要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方法恰当,可以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和接受。

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说清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四、要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另外要重视具有修辞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更具体、更全面。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小学语文说明方法的教学

一、品词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作者为文的目的不外乎传授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这全靠语言文字来完成。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深刻领悟,便是准确理解思想内容、接受信息的首要因素。“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叶圣陶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品词、“追根”、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其做法是:

扣“词眼”法。所谓“词眼”,指“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的关键词句。教《蝙蝠和雷达》,揭示课题后便设疑:蝙蝠和雷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为什么中间加一“和”字?这就促使学生自觉地把课题与课文联系起来去探究。蝙蝠和雷达有相似的功能,雷达的发明是由于受到蝙蝠的启示。

因此,讲读时紧扣“启示”一词,展开教学思路,既要求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本身的涵义,又引导学生认识“启示”在发明雷达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语言训练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课文重点部分是“试验”和“研究”。前者是揭开“秘密”的基础,后者是揭开“秘密”的关键。理解这两层意思。

第一步,明实验。让学生默读介绍蝙蝠的段落,比较三次试验的异同点,并找出重点句进行概括,帮助学生认识事物间因果关系。

第二步,知原理。抓住“不是……而是……”句提出深层次问题;蝙蝠在夜间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学生读读、议议,并进行点拨,板演示图,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夜行时,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进蝙蝠耳中,于是蝙蝠便作出反应,绕开障碍物而继续飞行。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将这一原理密切联系实验思考:为什么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中,铃铛会不断地响?这“联系前后”的一问,使学生明白了封住蝙蝠的嘴巴,超声波无法发出,因而蝙蝠无法用超声波探路,只能乱飞乱撞;而塞住耳朵,则又使蝙蝠无法接受遇上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因此出现了同样的结果。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蝙蝠夜行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使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第三步,扣蝙蝠和雷达的联系。“研究”部分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启发学生根据“反复研究”四个字想象出研究的全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绘出雷达是怎样工作的简图。

通过比较、切磋,学生抓住了雷达与蝙蝠相联系的关键句子,搞清楚了二者各部分的对应关系,领悟到标题上“和”字原来就是“启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创造了雷达,学生也学会了联系,油然而生对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的兴趣。

这样步步扣词眼,拾级而上,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让学生学会了分析文章的方法。

用剥茧法。即通过语言文字层层发问,引导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对课文进行追根究底的分析,探索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琥珀》一课写的是一块包有两个小虫的琥珀。

人们认识这块特殊的琥珀是从这里入手的: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虫,而且仍旧好好地躺着;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都可以看见,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根据这块琥珀的特征(个性)和这两个小虫的生活习性,按照一般琥珀形成的过程,人们推想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引导学生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便能晓悟两个哲学观点:一是个别和一般。讲读从整体考虑,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品词悟理:

①什么是琥珀?②课文中介绍的琥珀是什么样子?找出有关语句。③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有哪三个阶段?④“松脂球”把两个小虫一齐包住,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形成这一状况?⑤松脂球形成化石这一阶段,需要哪些条件?⑥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包有两个小虫呢?⑦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出什么?这样由引导学生分析这块琥珀的形成,得知一般琥珀形成过程的认识,像剥茧似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又掌握了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二是偶然性中的必然性。

教学松脂球把两个小虫一齐包在一起的有关部分,引导学生议论:①造成松脂一定要往下滴的条件是什么?②苍蝇和蜘珠怎么会让松脂包住呢?③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凑巧?④假如树干上没有这两个小虫,或者距离很远,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样透过语言文字步步推进,让学生认识到,一大滴松脂包住两个小虫看来是一件非常巧合的事(偶然性),但从这时的情况看,松脂往下滴,两个小虫停在树干上,松脂包住小虫又是一定的(必然性)。这就使学生领略到偶然性中蕴含着必然性因素的深刻道理,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二、理脉悟味,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说明文的脉络,往往通过因果、相承等等逻辑关系来展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特征,而这又每每通过结构层次表现出来。教学中,可教给学生“找关系法”,即分析层次,理清和把握作者阐发事物特征的思路,领悟意味,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蛇与庄稼》是著名的散文家秦牧撰写的。教学时理文脉,可从不同角度去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一是抓因果关系,培养判断能力。第一段主要写蛇与庄稼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因果关系,通过四个层次表达的。

可抓“奇怪”一词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边议:第一个“奇怪”指的什么?是什么事使“大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洪水后连续几年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呢?老农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奇怪办法?为什么蛇放到田里,庄稼就获得了大丰收?在读和议的过程中,学生便发现3、4句和9、10、11句,第6、7句和第12句之间都是倒装因果关系。

其中第10和11句之间,以及第11句几个分句之间也都是因果关系。作者从正反两方面,通过句与句、句与句群、句群与句群之间的因果关系,脉络分明地揭示了蛇、田鼠、庄稼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田鼠与庄稼是直接关系,蛇是通过田鼠而与庄稼产生间接关系,因而是一种复杂关系。而这种复杂联系的决定因素是蛇。

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条件,判断出事物的结果,这不仅领悟了语言文字中所传授的“道”(事理),而且运用概念判断事物的能力也得到训练。二是抓连锁关系,培养推理能力。第二段描写猫和苜蓿的复杂关系,是通过两个层次间的连锁关系来反映的。

可这样设疑:猫和苜蓿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系?课文从正反方面,运用假言推理的形式加以说明。第3句从反面假设推理,第4句从正面假设推理。这两句的几个分句之间是递进式的连锁关系,步步进逼,层层推理,深刻阐明了猫、田鼠、蜜蜂、苜蓿之间的直接联系,而猫是通过田鼠、蜜蜂与苜蓿构成间接关系。

引导学生抓住这一复杂关系进行推理,不仅理清了这一段的脉络,而且学会了推理的方法和规律,有助于提高逻辑推理能力。三是抓相承关系,培养分析能力。第三段通过具体事例写事物间联系,并点明文章中心。第3句是个多重复句,承上启下。

抓住这个过渡句与上下句群间相承关系设问,便能理清这段文章的思路和线索:第3句和上下句有什么联系?哪些是简单联系(1、2句)?哪些是复杂联系(4、5句)?为什么人与病人之间是复杂的联系?再抓住“也许……甚至……”这一句让学生理解人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口痰而发生间接关系的。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你能举出事物间有着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的例子吗?这样抓住词句间相承、递进等逻辑关系诱导学生分析事物间联系,再让学生综合生活中实际,进一步分析推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便能逐步提高学生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四是抓分合关系,培养概括能力。

课文最后两句是由前三段所举的事实而得出的必然结论。这个结论和全文的关系是分合关系。即先分述后总结。

教学时回视全文,步步设疑,引导分析:①蛇与庄稼、猫与苜蓿、人与病人之间有什么联系?②这三个例子讲事物间的联系有哪些相同处?③事物间的联系是复杂的,我们应该怎样?为什么要掌握它们的规律呢?这样让学生分析、比较,由现象到本质,由个性到共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属性,不但领会了文章所蕴含的事理,而且学到了正确思维的方法与规律,使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得到了综合训练。

三、教法抓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说明文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的。教学这类课文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笔者感到,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一是抓住知识要点——课文究竟讲了哪几点知识,即读懂内容;二是研究课文写法——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以体现语文学科的个性教学任务;三是联系相关知识——由课内扩展到课外,通过知识的拓宽,促进知识的系统和迁移。

学生掌握了说明文的一般学习方法,再拿到同类型课文,使能举一反三进行学习。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唯有实实在在地训练,而训练切忌按一般的思维程式或应用现成结论来解决问题,要善于变通,善于创新,以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如教《鲸》:

训练读。巧妙设问,点引方法,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同时,训练学生多种形式读书的能力。开头设问:“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鲸的知识?”让学生着眼整体扫读全文,抓住每段主句(即基本要点),了解文中介绍了鲸的大小、类属、种类和生活习性并——板书,训练速读能力。

第二段是重点,设问:“这一段讲什么?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与第三段有何联系?”让四位学生轮读,其他同学听、思、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介绍鲸的四个生活习性,其中“吃食”、“呼吸”,不同种类的鲸有明显区别,指导圈画细读、比较、议论,寻求异处,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研读能力,又使学生学到了分析课文的方法。

训练说。说明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为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可采用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第一段写鲸的进化过程,学生难于理解。

用投影片打出鲸在陆地上、浅海里、海洋里三种不同形体及年代,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很远的古代”、“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表漫长时间的词语,并要求学生用“准确连贯的语言”多角度口述鲸的进化过程和原因,适当展开想象,这就训练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小学语文说明文做题方法

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