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轻松快乐的读书方法
最轻松快乐的读书方法详述
当今,摆在我们青少年学生面前的书籍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读物。应该如何对待这两类书籍呢?首先,阅读必须保证课内学习。课本是长期教学经验的结晶,切不可因为天天在读而掉以轻心。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最轻松快乐的读书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最轻松快乐的读书方法
“点”的读书法,时间上是读书的第一阶段。根据学习的需要确定一个大致的攻读方向,以此为前提,广泛地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目的在于积累知识,以求对攻读的对象有一个总体的、粗略的印象。
“面”的读书法,是以“点”读书为目标的进一步扫荡拓围阶段。就是在对某一学科充分了解,把握了其大致脉络的情况下,再学习与
可见,广泛的阅读博览可形成知识的“面”,专业的深度探索读书可形成学科的“点”。二者有机结合就能达到“以点带面,以少胜多”的目的。
广博与精深是知识大厦的两块重要基石,有博无深流于“杂”,有深无博流于“陋”。
传说中有一种鼯鼠,它会飞,会缘,会游,会穴,会走。但是,它飞翔却飞不过屋顶,攀缘而爬不到树梢,游水却游不过河,打洞又不能藏身;奔跑还不及人跑得快。鼯鼠会五种本领,却没有一种技艺精湛得足以护其身、保其命、所以在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中,它最终丧生于黄鼠狼之口,也就不足为奇了。
翻开近现代史册,在那样一个外侮内忧、举国动荡的恶劣治学环境下,却尽出学术上堪称泰斗且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既博又专的大读书人:有革命、治学两收获的孙中山;有一代学术“托命”人尤专史学的陈寅恪;有学界静狮、文苑代雄王国维;有“脚踏东西文化,一
笺宇宙华章”的大文学家林语堂等人。他们不仅在“面”上的涉猎知识渊博,在各自的领域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的海洋却是浩瀚无垠无穷无尽的,所以无论任何人,其知识的广博是相对的,知识的“面”可以依个人的情况拓宽加大到“无限大”。钱钟书早在清华读书时,便立志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成绩卓越,他的渊博是通过其以文学为方向、贯通中外的广泛博览而成就的,他的博学广闻给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最有效的奠基,赋予了其作品(如《围城》、《管锥编》)无以伦比的魅力。
知识是触类旁通的。总之,广博是精深的基础,精深是广博的方向。初学要广,入门要深;知识面要博,钻研点要深。
硬啃猛攻学习法——勤能补拙,水滴石穿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门知识乃至一种学说的掌握理解,如同人与人相遇、相知需要很长时间一样,通常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初看一本经典的书或接触一门新学科时,它不是可以一下子理解明白的,这时就需要你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抓住问题不放,用心去攻读,即识别出不易理解、完全不懂的东西,反复去揣摩或查看有关书籍、工具书等,直到弄明白弄通透为止。这就是硬啃猛攻读书法。
我们看到一些成名的学者、专家博闻强记,讲起艰涩难懂的书中内容也是召之即来、侃侃而谈。其实他们在学成之前,何尝不是发挥出异于常人的钻研,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来攻读这些书籍的。
读书有略读、阅读与攻读之分。工作之余,看看小说,翻翻画刊,属于略读;一般的书籍、报纸和杂志。内容浅显易懂,又未必事关紧要,看一二遍就够,这是阅读;至于攻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攻”常常表现为难点、难题、不容易理解的道理。攻坚之法,一在于钻研,二在于坚持。长期围困而且炮火猛烈,何愁攻城不下?何愁击石不开?
“勤能补拙,水滴石穿”的“硬啃猛攻学习法”对打基础的读书人来说,是最务实最朴素的读书道理。
创造学习法——取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
俄国剧作家克里雅日宁曾经把读书分为三种: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又懂;还有一种是能读懂书上没有的东西。读而不懂,不如不读;既读又懂,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也是不够的;只有通过读书本上的知识再经过综合分析,创造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创造读书法。
大多数人读书仅仅满足于只了解书本上是知识,把自己变成一座储存知识的“仓库”,而没有把读书作为提高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过程。如果我们钻进书里一味死读书,过分迷信书本上的知识,不敢有任何自己的见解,就等于把自己完全禁锢在书本里,那样就会读书越多,把自己“锢”得越紧。
掌握创造学习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首先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造的关系。创造并不是凭空想像,它是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得来的。知识积累的越多,就越容易发现其中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从而产生创造的想法。
其次,要克服自卑、自怯的情绪,要珍视自己的独立见解。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千万不要轻视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有时它可能很虚幻。
再次,要有打破传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科学上新理论的产生,无不都是对旧传统理论的否定。
最后,要分清创造和模仿。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非常喜欢唐朝文人韩愈的作品,并且反复研读他的作品竭力向他学习。结果,他的文章虽颇负盛名,而诗却没有什么成就。因为欧阳修学韩愈文章时,有创新,有发展,所以成为后来的八大家之一;而在学韩愈诗时却采取了亦步亦趋,墨守成规的方法,一味的模仿,因此,毫无发展,毫无创新,当然在诗歌方面也就不能自成一家了。
要想熟练的掌握创造读书法,还需要很多条件,如:好奇心,远大的抱负,对图书的浓厚兴趣,善于思考等等。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需要我们不断在读书的实践中摸索和总结。
如果书使我们不能、不敢去创造,那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