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读书好方法
卢梭的读书好方法介绍
卢梭是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他的读书方法主要包括:重视原著,忽略旁门左道;注重直觉,避免刻板印象;借鉴他人,坚持独立思考。卢梭的读书方法鼓励人们深入思考,抛弃表面浅显之词,以直觉和独立思考的方式对待读物,注重创新和个人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读书不在多,而在于多思考。
卢梭早年在一位伯爵家里当仆人,读过许多书籍,教父教他“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后来将另一位神父所撰写的《科学杂谈》读了上百遍,并从中收获颇多。我在大学生涯里阅读了许多本书,却似乎只有几本被读过两遍,总感觉多读几遍相同的书,就相当于浪费时间,只是一心想着要博览群书,后来在许多名言的引导下,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例如“旧书常读出新意”,“温故而知新”等等,让我觉得重新读以前读过的书,也会产生与读第一遍不同的收获。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在相同的时间段、相同的环境中,甚至是由同一个老师指导、学习相同的书籍的条件下,不同的人却有不一样的收获。有的人得到了知识,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并顺利的找到了工作;而有的人却一无所获,或者说收获极小,所学的一切好像对工作一点用也没有。而原因其实我们也差不多都了解,那就是前者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后者则恰好相反。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能人志士,比如18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在他的一生中,写下了《名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及基础》、《忏悔录》、《爱弥儿》等传世之作。那他是怎样读书的呢?他将自己的读书过程总结为三个步骤:储存——比较——批判,因为有着三个步骤,这位哲学家能够做到全面地掌握每本书的思想,而且还能够站出来给予正确的评价。
储存,在这里指广泛阅读:你先完全接受所阅读的书中的每一个观点,不掺杂自己的观点在其间,也不和作者争论,这个时候主要是积累知识。其实这就对应着我们开始学习或者说接触某一个领域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去广泛的接收那些新鲜的知识,这个时候也不需要你能够一下子就从某个角度钻得很深,这个“钻”的动作是留在下一步做的。比较,就是将书中的知识进行比较,并主动思考与衡量各种不同的书上的不同观点。将讨论相同观点的内容从不同的书中归纳出来,然后去看哪本书的论述更加新颖、独到、准确、全面、深刻、有说服力。而通过比较,我们能够取百家之长,集大成于一身,从而得到真才实学。(这一点其实就是“主题阅读法”的核心)有一位长期研究日本社会的美国学者,他将日本报刊上有关风俗民情的资料全都剪下来,制作成卡片,并进行分析比较。到后来,他通过将这些材料进行组合比较出版了一本《菊与刀》,而这本书因为真实地描述了日本社会生活而轰动一时。这本书也一度成为美国研究日本的参考书之一。
先接受书中的观点,再对众书加以比较和选择。
卢梭指出,他在阅读一本书时,完全接受作者本人的思想,既不掺入我自己的过他人的见解,也不和作者争论。等日后在加以比较和选择。而且宣称这种方法很成功。通常来说,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对文中的观点详细加以思考,然后在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之中。但卢梭确是将文中的观点全盘接受,日后在细细加以思考,有点类似于“学而不思则罔”,我在大学里读书就是装了许多的观点,但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令我苦恼不已。
后面作者还谈到“让知识装满脑子,旅行或办事而不能阅读书籍的时候,我们就在脑子里复习和比较我所读过的东西,用理智的天平来判断每一个问题,有时也对我的老师们的见解做一些批判,并强调说:自己之所以有进步,应当完全归功于这个办法。”又再次令我不解。虽然知识从来没有装满过我的脑子,但我也常常会在不能读书的时候,回嚼自己曾经在书中读过的知识,但发现其中大多知识都已经难以想起,为此,每次阅读时,将疑问或者收获记录在便签上,日后在翻阅思考,减少阅读的损失。比较的优点在于不同的作者对同一问题的论述有深有浅,通过比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同时,不同的作者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论说同一个问题,我们通过比较,还可以集思广益,避免了片面化、简单化的弊端。再就是有些作品因为作者的局限性,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疏忽和失误,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评价各个作者写作水平的高低,从而对其观点的可行性慎重考虑。总的说来,比较分析能让我们发现问题、明辨是非,并能博采众长,还能让我们少走弯路。批判,进行过比较这一环节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批判了。也就是指找出书中的谬误加以批判,从而只吸收书中的精华,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而抛弃那些毫无帮助的东西。
要掌握批判的方法,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你需要在读书时就勤于分析和综合,严格按照前面两个步骤执行,克服阅读的盲目性,提倡独创性,将书读活,用探索的心态去读书。另一方面,通过批判这一动作,将自己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才是读书学习的目的。卢梭早年曾被人送到很有名望的德·古丰伯爵的家里当仆人,这位老人有个最小的儿子古丰是位神父。这位古丰神父很喜欢卢梭,非但不把他当仆人看待,而且还很和蔼耐心、饶有兴趣地教他学习和读书。卢梭在他家里读了英国散文作家艾迪生编的《旁观者》、伏尔泰的《拉·亨利亚德》等一些书。古丰神父教他的读书方法就是“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卢梭遵照他的方法读了不少书,他回忆说:“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后来他曾弄到一本拉密神父撰写的《科学杂谈》,曾“反复读了它上百遍”,也收到了很好的效益。正如卢梭所说:“我每读一个作者的著作时,就拿定主意,完全接受并遵从作者本人的思想,既不掺入我自己的或他人的见解,也不和作者争论。我这样想:先在我的头脑中储存一些思想,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要论点明确就行,等我的头脑里已经装得相当满以后,再加以比较和选择。我知道这种方法并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拿灌输知识的目的来说,这个方法倒是很成功的。”
有几年时间,他就一直用这种方法阅读,等各种知识和观点装满脑子,然后在“旅行或办事而不能阅读书籍的时候,我就在脑子里复习和比较我所读过的东西,用理智的天平来判断每一个问题,有时也对我的老师们的见解做一些批判。”这个方法果然灵验。后来他曾深有体会地说:“我的能力虽然很差,但我之所以还能有些进步,应当完全归功于这个方法。” 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
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后来开始与黛莱丝同居。对于黛莱丝,卢梭同样抱有多种复杂的感情。黛莱丝陪伴卢梭走完了后半程人生,卢梭只是在晚年和其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形式上的婚礼。黛莱丝为卢梭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全部被卢梭送进了巴黎的育婴堂。而卢梭只是在后来草草地寻找了一下他留了标签的第一个孩子。
一本匿名发表的专门攻击卢梭的名为《公民们的感情》的书记录了卢梭抛弃其亲生孩子的事实,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卢梭的敌人——伏尔泰。
喜欢在露天下的自然环境中看书。
卢梭早年身体虚弱,只能在读书之余,干一些比较轻微的活儿。他不太适应在屋里读书,总是随身携带着书本,在自己干活累了的时候,便坐下来看一会儿书。当然我还是喜欢在屋里读书,在露天读书光线比较强,容易瞌睡。如果是背书的话,我还是习惯在露天环境下,那样不仅可以随意走动,还可以欣赏风景,岂不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卢梭早年在华伦夫人身边生活时,曾读过历史、地理、几何、数学、拉丁文等学科。那时,他的身体比较虚弱,除了读书,还得干一些轻微的活儿。所以,每到下午,他因不适应关在屋子里读书,便干脆在院子或田园里看书。不论是到鸽棚、菜园、果园或葡萄园,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书本,干活累了,就坐下来看一会儿书,这样的效果比在屋里看书还好。他后来回忆说:“我自由自在、毫无拘束、不费心思地看一些书。”这种独特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环境,却是学校和图书馆里的学子们难以领略到的。在卢梭的一生中,经常与书为伴,当他遭遇痛苦或不幸的时候尤其如此。他曾说:“也许是由于我认为努力学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件美好的事。”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卢梭曾坦率地承认自己读书有两个毛病,一个是记不住,另一个是不能长时间精力集中,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会感到疲劳,“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如果我必须用心去读一位作家的著作,刚读几页,我的精神就会涣散,并且立即陷入迷惘状态。即使我坚持下去,也是白费,结果是头晕眼花,什么也看不懂了”。针对自己阅读上的这种先天不足,他就每本书略看一会儿,等注意力要分散时,便换一本书或换一个问题加以思考,这样即使毫不间断,他也不会感到疲倦和精力分散。因此他就充分利用自己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书和问题交替研究,即使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劳。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