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读书好方法
鲁迅的读书好方法介绍
鲁迅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读书方法主要包括:注重实践,尊重科学;批判思考,锤炼语言;追求真理,反对虚伪。鲁迅的读书方法倡导以实践为基础,注重科学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对真实世界的关注和对问题的深刻剖析。
鲁迅的读书方法
鲁迅从小就酷爱读书,也非常讲究方法。书在手头,不管是什么,他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翻一遍目录,或者读几页内容,认为这样可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又有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等诸多好处。鲁迅说:“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的读书“五到法”。所谓“五到”就是:心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口到,开口读书,读出声来;眼到,仔细浏览,目光专注;手到,边读边做笔记;脑到,善于动脑筋,勤思考,多分析。鲁迅说:“倘要看文艺作品,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著作自己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史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的传记,那既可以大略了解了。”这样,既有一般的泛读,又有重点的“深掘”;既有横断面又有纵剖面,有利于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的组成。
鲁迅反对漫无目标、千篇一律、死啃书本的做法,提倡和力行“三性”原则:“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读书要有的放矢、要因人而异、要博采众长。他认为,读书学习的诀窍与要义就在于“平知、获趣、至雅”。读书要学到平时应用的知识、要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乐趣、要使自己的品性达到健康和高雅。鲁迅经常讲学习要有“三不怕”精神:“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
鲁迅读书极力精深,提倡博采众家,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他形象地比喻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鲁迅读书弥漫开放,精骛八极,而善于收束聚集。他对中外典籍的精神、心境、情趣之领略重于资料的积累。观其抄古碑,可知心情之郁积;观其日记购书单,于美术史之覃思精研,开掘之深,涉足之广,即令专业美术史家,也当咋舌敛手。他的知识藤蔓构架迁延广大,思想之停蓄因此稳当厚重,是一种手风琴一样的弥漫。
鲁迅自小养成的爱书如宝、好读书的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鲁迅读书与著书、理论与实践比翼双飞、交相辉映,为我们留下了《鲁迅全集》,以及伟大的鲁迅精神。
鲁迅的好学精神和读书方法
鲁迅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除了他有非凡的记忆力之外,就是他的勇于学习,好学不倦,以及十分注意读书方法。
鲁迅先生聚精会神地工作。为了如此,他的工作时间总是在深夜。有一天,差不多是深秋,天快暗了,他还在那里拿着笔写不完地写啊写啊!夫人许广平打算劝他休息一下,双手放在他的肩上,那晓得他却满脸的不高兴。本来,许广平那时是很孩子气,满心好意,遇到这么一来,真感觉到气也透不过来地难过。稍后,他给夫人解释:“写开东西的时候,什么旁的事情是顾不到的,这时最好不理他,甚至吃饭也是多余的事。”
鲁迅的工作态度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他亲手校对书稿时,每行的高低,每字的大小、偏正,全页的位置,他都一眼看出,严加改正,不惜再三变更,直到满意为止。至于字句的正误,那就更不必说了。所以,校稿时,也许使人觉得厌烦,但等到书一出版,是没有不满意的,没有不博得良好信誉的。
鲁迅研究学问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鲁迅认为需要学的某一种学问,便埋头专门钻研,坚持不懈。比如社会科学,原先他并不十分注意。但1927年是革命转折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观实,使鲁迅深深感到进化论思想的偏颇,由于革命的需要,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读的书真是惊人。从1929年起,三、四年间几乎每天手不释卷。这样刻苦学习的结果,他后来以杂文的.形式多次发表对教育的评论和意见,痛击国民党反动派压制学生思想、镇压学生抗日救国运动的反动教育政策,深刻剖析了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教育的实质。能一文刊露,群丑敛声。鲁迅先生终于用阶级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逐步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鲁迅认为读书,不应无重点地乱读一气,什么书都去涉猎;就是同一本书,也不必每章每节“一视同仁”。有一次,他在指导清华大学文学系学生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读《抱林子》时就指出:该书“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怪迷信,是错误的,可以不读;“外篇”论述人间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确的言论,这就是要读的重点。
鲁迅这样的指导名之曰“重点进攻”读书法。平均使用力量,会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只有采取“重点进攻”的方法,比平均使用力量收效会好得多。
鲁迅先生谈读书
鲁迅,原名周树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其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代表作《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朝花夕拾》等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在很多文章、书信中谈过自己的读书经验,还专门写了《读书杂谈》《读几本书》《随便翻翻》等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
从鲁迅这些论读书的文字中,可以发现鲁迅的读书观以及他过人的读书方法。
1.读书要有选择性
鲁迅关于读书的看法,最为典型并引起争议的是在《青年必读书》里谈到的“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断呢?
原因有二:其一,鲁迅认为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其二,是因为“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
当然,之所以有这样的论断,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2.怀疑研究法
鲁迅在《我要骗人》中说:“中国的人民是多疑的……然而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他提倡读书要有怀疑的精神,但怀疑既要胆大也要心细,既要思前也要想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反省,才能使怀疑不至于走到邪路上去。
3.比较鉴别法
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方法;鉴别是分析好坏、分清是非和划定标准的方法。鲁迅说:“只要一比较,许多事便明白,看书和画,亦复同然”。
而鉴别的方法就是多翻,一多翻,就有比较,就能防止被骗。
但比较要找准对象,解决好可比性问题;还要选定合理的比较标准,标准合理比较才能合理。
4.思索观察法
鲁迅认为,看一本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思索之后更重要的是观察,正视问题,要与实际接触,使读的书活起来。
那如何思考和观察呢?他认为,思索要靠坐得住,静下心;观察要靠走动,“上下而求索”,与“社会斗争接触”,“深知民众的心”,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5.结合借鉴法
结合就是联系,借鉴就是对照。学习与超越、移植与独创和吸收与发展既是“结合”的方法,也是“借鉴”的方法,博采众家,取其所长。
鲁迅在《致董永舒》信中说:“但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缚住,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
6.精密见识法
只有思路精密了,才不至于糊涂。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中说:“这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就是脑筋有些糊涂。”
思路精确细密地读书才能读出精髓,有所得,有所见识。其方法就是要善于“总结”。鲁迅自己非常善于总结,他在读世界文学时总结说,“研究世界文学的人告诉我们:法人善于机锋,俄人善于讽刺,英美人善于幽默。”
7.读书要有条件和准备
鲁迅善于为读书创造条件,他虽然并不空闲,但却从不把时间浪费在闲谈上。在《病后杂谈》和《说胡须》谈到“养病”看书、“喝茶看书”的经验;他经常购书,究竟准备了多少书,虽然无法统计,但可以从日记的每年都有“附书帐”(购买书籍)看出个大概。
而他购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读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用和准备用。从鲁迅在引用文献资料和参考资料的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上可以看出,鲁迅读书最终实现了有用和准备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