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学科资料 > 历史 >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重点复习资料

衬心分享 209874

衬心 分享

学习历史对我们有重要意义,我们从事的各领域的工作需要了解各行业历史发展,从而对本专业形成正确的认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中历史必修三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时间线索: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9C五六十年代洋务派“中体西用” ;

早期维新思想 →19C90N:维新思想 →1905年:孙中山“三民主义” →1915年: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918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4年:新三民主义→1925年:毛泽东思想→20C80N:邓小平理论→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3年:科学发展观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鸦片战争)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地主开明派/抵抗派: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停留在著书上,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4、思想: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了时代主题)

5、性质:反侵略的民族革命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地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对比——抵抗派和洋务派:抵抗派的目的只是抵御外敌,而洋务派则希望制外平内(太平天国、义和团等)

3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支持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从器物之学转入制度之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4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保守性)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宣传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男女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与顽固派论战——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5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背景:

①(外部因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直接原因)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经济基础)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中国需要进行思想革命。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思想阵地:《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目的:鼓励各种学术发展与新思想的产生

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陈独秀《敬告青年》;

b.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 :”打倒孔家店”、陈独秀《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之作)、《我之节烈观》;

不足:全面清算过于偏激,全面否定了传统文化;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绉议》

d.平民教育思潮: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初步发展,如平民教育演讲团,白话小说和散文大量涌现,文学新形式。

3、影响: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

②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局限性: 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

6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1894年,创立兴中会[团体];1905年创立中国同盟会[政党])

2、思想渊源:

经济:单税社会主义,《资本论》;

政治: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同思想;

科学:进化论

3、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5、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4、新三民主义是目的,三大政策是手段。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四)评价: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7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 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3)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特点:

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精髓是”实事求是”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创造性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五)毛泽东的个人错误

晚年犯有严重错误:

①在社会主义建设速度问题上急于求成

②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急于过度

③在阶级斗争问题上错误发动了文 化大革命

【辨析】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集体的结晶,而毛泽东晚年的思想错误是毛泽东个人思想的一部分,不同于毛泽东思想。

8邓小平理论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基础:文 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二)形成和发展过程:

1、1978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现伟大转折

2、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3、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

6、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计划手段互补)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作用:

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③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9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一)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军经验,提出新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形成过程:

1、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四)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作用:

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②是新世纪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0科学发展观

(一)形成过程:

1、2003.7 胡锦涛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2、2003.10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二)主要内容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历史意义

1、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义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绿色”GDP”的理念深入人心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1相对论

1、背景:19C,科学进步愈发显示出转化为生产力的巨大威力,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2、时间:20C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3、内容: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论原理

4、影响:

①提醒人们不要被常识和日常经验所蒙蔽

②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③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④是核开发的理论基础

2量子理论

1、发展:

德国普朗克:量子假说

德国爱因斯坦:光的量子理论

丹麦玻尔:原子的量子理论

2、影响:

①带来了技术创新:半导体和激光器

②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3电脑和网络

1、时间:

20C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 (代表数字化技术的产生)

20C60N美国诞生网络技术

2、意义: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空间和时间界限;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信得增长点,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推动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4生命的奥秘

1、20C70N 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1993年 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晚熟西红柿在美国投放市场

1990年 “登月计划”的国际扔了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我国1999年加入这项计划)

1997年 克隆实验成功

5登上太空

1、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

1961年苏联 “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加加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1969年美国 “阿波罗-11”登月飞船发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2、意义: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6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两弹一星

1、内容:

1964.10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第一颗氢弹试爆;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2、意义: 提高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成功打破核垄断,核讹诈;发展高科技,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环境

(二)东方魔稻

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培育成功

意义:

1、解决中国粮食问题;

2、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战略计划。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983年“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年“银河–II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意义: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飞船

1999年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007年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

1、意义: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2、前提条件

国家的独立(保障);党和政府的重视;经济实力增强;科学家的努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发展科技的历史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②为建设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③增强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

7新中国的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含义: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造成教育界很大混乱;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_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建立学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8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_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三)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

①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

②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

③一度被撤销的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不少新的学科

④“三下乡”活动

⑤频繁与外国学者交流学术经验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高二历史必修三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下一篇:七年级下册历史会考总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