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面对化学,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又有哪些的呢?小伙伴们可有了解过?不妨一起来关注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欢迎参阅呀!
有关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1、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在有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2、水升高温度时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的温度降低,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之间到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3、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
⑵分子不断运动,获得能量运动加快。
⑶分子之间有间隔,三态变化分子之间间隔发生变化。
4、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哪种微粒就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5、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太阳为水的循环提供里能量,植物的蒸腾作用,土壤的渗透作用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水的天然循环,即实现了水的净化,有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布。
6、水的人工净化:水的人工净化主要包括:沉降、吸附、过滤、蒸馏、灭菌等方法(沉降过程中加入明矾,明矾是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
7、混合物纯净物
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纯净物: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8、物质的提纯方法:
①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
②蒸发:把溶于液体的固体和固体分开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
一、水的分解
1、条件:通直流电,在水中加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可增强导电性。
2、现象:两积极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阴阳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
3、验证两极产生的气体:①用燃着的木条接触阴极产生的气体,气体燃烧火焰呈蓝色,说明是氢气;②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触阳极产生的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4、化学反应:2H2O2H2↑+O2↑
5、结论: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②化学变化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化学变化的实质)
6、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①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大,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会和电极发生反应,因此开始时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会大于2:1.②为增强水的导电性,电解水时向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
7、分解反应:有一种物质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一变多)
8、水的合成:
㈠氢气燃烧:2H2+O22H2O(氢气具有可燃性)
①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②点燃氢气前验纯方法:用一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凡是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接触,加热或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㈡氢气作为燃料的三大优点:来源广;放热量多;无污染。
9、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在分)
①有些原子可以直接构成分子,有些原子可直接构成物质,有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②有原子构成的物质
10、化合反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产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变一)
11、氢气的性质: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㈠、α粒子轰击金箔
1、现象: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少数改变方向,极少数α粒子被方向弹回。
2、原因:大多数α粒子通过原子内部空间的空隙,不改变运动方向;少数α粒子碰到原子核方向改变甚至方向弹回。
3、原子的结构
4、原子呈电中性:原因是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海外电子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5、原子中的数量关系:①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②一个质子的质量=一个中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
③电子的多少决定原子的体积,电子越多体积越大。
6、注意:①不同原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不同。
②同种原子,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③所有原子核内一定含有质子,但不一定含有中子。
④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㈡、原子中的电子
1、在原子中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离核较远,能量低里核较近。把电子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成排布。
2、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含义:
3、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决定,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发生改变的只是核外电子。
①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
②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个,易得电子,带负电荷,形成阴离子。
③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8个电子(氦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极不易失也不易得。
4、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带电的原子团也叫离子(如:SO42-CO32-OH-NH4+NO3-等)
5、原子和离子的关系(原子核不变,质子和中子不变,相对原子质量不变,只是电子发生变化)
㈢、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约1.66×10-27千克)作标准,其它原子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质量(单位“1”通常不写)
2、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①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单位“1”
③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质量近似相等,都约为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④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⑤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质量成正比: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溶解过程:溶质分子均匀的分散到溶液分子中间的过程。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气体、液态、固体。
3、溶剂: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一种溶液中溶剂只有一种,一般为液态。
4、溶液的基本性质(特征):
①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性质都相同。
②稳定性:只要溶剂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溶剂和溶质就不会分离。
均一、稳定的原因:分散到水中分子和离子直径小于1纳米,均匀分散到水中,跟水分子一起不停运动。
③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5、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①固体、液态与气体之间形成溶液中一般把液体当作溶剂,固体和气体当作溶质。
②当两种液体形成溶液时,习惯上把量多的当作溶剂,量少的为溶质,只要溶液中有水时,无论水的量多少,水总是溶剂。
③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氯化钠的水溶液,简称氯化钠溶液。
6、电离: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够产生自由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7、乳化作用:洗洁精、洗衣粉等含表面活性的物质可以使食用油等物质以细小液滴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作用,油和洗洁精并没有形成溶液。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的比值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2、公式:溶质的质量=╳100%
3、注意问题:
①溶液的质量是指全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质量。
②一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③注意判断溶液中的溶质,特别是能与水反应的物质,溶质是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4、几个相应公式:
①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③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5、配制溶液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①主要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钥匙、滴管。
②主要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学好化学的四个关键步骤是什么
第一,熟记基本的知识内容
应熟记的内容包括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生活常识,部分方程式,物质的颜色、状态等。林世伟说,这些内容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渐积累,比如看书,或做练习遇到的时候,就应有意识地关注它,久而久之就会记住了。另外,还有一些内容可以采用口诀记忆或关键词记忆,如:化学反应平衡有4个关键字(等、定、动、变)。
第二,熟悉重要的化学实验和化学工艺流程
在书本中的实验、流程,都综合了多个知识点,如:实验室制取氯气,工业制硫酸,制备乙酸乙酯……因此,林世伟建议同学们不仅要记住实验的整个过程,还要知道各个化学仪器的作用和除杂、干燥、尾气处理的方法。在了解了书本的基本实验后,对于以后遇到的实验题、流程题,才能进行类比迁移。
第三,适当练习补缺补漏
可以做一本“错题集”,将自己做错的,有价值的题目,记录下来,写明错因和正解,时时翻阅,理解透彻。在练习中,逐步了解、形成一定的化学思维方式,如:对于推断题,马上联想到相关知识点;对于工业流程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对于物构题,则注重理论分析和类比推理等等。
第四,建立自己的知识网
在每学习一个阶段后,最好自己梳理相应的知识点,建立自己的知识网,而不要依赖现成的知识网,对于不清楚的知识点,在自己无法独立解决时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避免留下知识缺漏。
如何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1、要学会分析总结。
认真分析这次考试的每一道题,尤其对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和完全不会的题目做深入研究,在今后复习中有针对性地解决。
2、平时训练时要注意精选习题、专题递进。
要注意处理难题和基础题的关系,不要一味追求难题,好高骛远,结果得不偿失。
习题训练应注意:①通过习题弥补知识空白点,完善知识结构;②通过典型习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③通过习题突破思维盲点,学习难点,增加思维的灵活度和创新性;④通过习题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3、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加强重点。
教材始终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要按照《考试说明》要求对课本上重要的章节认真复习,并突出重点,抓住主干。对于实验,要有意对课本实验的变形和延伸做重点训练。
考生应认真归纳所做的每一张练习、试卷的题型,然后回归到教材上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深研教材,夯实基础。理清教材各章节基础知识,纵横联系,前后比较,把握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网络体系。
4、及时查缺补漏,规范解题。要创造机会限时做题,提高效率。
考生在复习和答题时,切忌随意联想,忽视要求范围,脱离主干知识答题;切忌眼高手低,只思考不动笔,特别是化学实验、语言表达和与化学反应有关的题目;切忌做题只注重正确答案。
5、有所选择,有所放弃。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复习的侧重点要有针对性。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同学继续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要进行没有基础知识支撑的能力训练;基础知识比较好、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加强综合能力训练。高考中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占80%,学生要准确把握大纲,大胆放弃偏、难、怪及超纲题目。
化学学科怎样才能规范答题
1、审题、思维规范
一道题目的情境、立意、设问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而通过有效审题去挖掘这些联系是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的前提,因此我们审题时应注重规范。
2、书写、表达规范
每年的阅卷评分标准上都有这样一句话:“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元素符号有错误,都要参照评分标准扣分;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未配平的,都不给分;在做计算题时没有考虑有效数字的,按规定扣分;没注意量纲单位的,按规定处理……”但每年都有不少同学因书写错别字、生造字、潦草字,或乱写错写化学符号、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以及卷面乱写乱画等,而与“大学录取通知书”无缘。
因此,我们在做题时要严格规范,认真书写,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做到言简意赅,同时还要注意化学用语的有效使用,切忌辞不达意、言不由衷、语无伦次,更忌答非所问。所答内容的内涵要严格与设问的外延相吻合。
3、格式、步骤规范
规范的格式和严密的步骤,能充分体现出应试者的“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涵养,体现出应试者顺畅科学的应答思路和良好的做题习惯。以计算题为例:“解”“设”(直设和曲设)、“写”(化学方程式、关系式)、“列”(代数式、比例式)、“解”(解出答案)、“论”(必要时依据题意进行讨论)、“转”(将求解结果过渡转化成设问所求结果)、“答”(点明答案,给阅卷者提供视觉上的方便)。此外,解答过程中还要进行必要的语言衔接,“因为”“所以”“因此”“解知”“故”“由题意”等词语更要适时适地地运用,以体现规范性和严密性。
化学学科怎样高效做题
1、掌握做题步骤,过好三关
审题关: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目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前提。
分析关: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和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
答题关:书写要规范,术语要正确,回答要符合题目。
2、做题后总结
命题的意图是什么?题目设计的巧妙之处在哪?解此题关键所在?为什么要这样做?题目有无规律,能否举一反三,适用于一系列题目?做题过程中暴露自己哪些弱点?这个问题改变角度是不是可以变成别的题目?
3、善于积累
要积累的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建立错题档案,把平时练习或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下来,经常翻阅学习,这样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