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考点
8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考点归纳
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对地球表面的描述,更是探索地球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8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考点归纳,欢迎参阅呀!
8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考点归纳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38、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水能等);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等)。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39、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0、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41、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的1/3)
42、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水土资源的地区分配不均表现为:北方地多水少,南方水多地少。
43、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44、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5、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占2.5%。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共占98%。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
46、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6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总量丰富,人均较少)
47、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从时间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如三峡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设。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北方地多水少,水、土资源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48、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49、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可利用淡水资源有限;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人为原因:①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②水污染;③水浪费;④水资源利用率低。
50、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跨流域调水(解决空间分布不均);兴修水库、水利工程(解决时间分布不均);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第三章重点图:P68图3.9;P76图3.17;P82图3.23;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51、交通运输被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5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铁路运输量大,运费较低,速度较快投资多,建设周期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速度较快,机动灵活,装卸方便运输量小,运费较高
水路运量大,运费低,投资少速度较慢,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
航空速度快,效率高,最快捷运输量小,运费高,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需铺设专门管道,投资大,灵活性差
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铁路,最灵活、从“门口到门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公路,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运送液体和气体的运输方式是管道。
53、交通运输网: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分布特点:东部密度大,西部密度小。
54、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起止点,能在图上定位。
走向干线名称起止点备注
南北
(五纵)京沪线北京——上海通过南京
京九线北京——香港九龙经过一个省会城市南昌
京哈—京广线北京—哈尔滨,北京—广州经过省会最多、南北最长
焦柳线焦作—柳州未穿过省级行政中心
宝成—成昆线宝鸡—成都—昆明\
东西
(三横)京包—包兰线北京—包头—兰州\
陇海—兰新线(东西最长干线)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第二亚欧大陆桥东部分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上海—杭州—株洲—贵阳—昆明\
其他青藏线(2006年开通,
需克服三大难题: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西宁—格尔木—拉萨
(结束了x藏(省区)没有铁路线的历史)工程量、施工难度最难海拔、线路的高原铁路
55、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等枢纽城市各位于哪些铁路的交会处:
铁路枢纽所属省市经过该枢纽的铁路干线
北京北京市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京哈线、京包线
郑州河南省京广线、陇海线
徐州江苏省京沪线、陇海线
株洲湖南省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
兰州甘肃省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
成都四川省宝成线、成昆线
56、合理运输方式的选择: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输。短途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输。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或水路运输。天然气,石油的气体和液体的长距离运输,一般选择管道运输。
57、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①东西差异:——受地形、气候、土壤、人口分布、开发历史等因素影响。
农业部门农业分布地区
东部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林业集中在三大林区:即天然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人工林区东南林区。
渔业东部沿海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分界线:大致与400mm年降水量线一致
西部地区以牧
为主四大牧区:x疆、青海、x藏、内蒙古。
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②南北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条件的差异。
耕地类型作物熟制
(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
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棉区主要水果
北方地区旱地东北:一年一熟
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小麦大豆(东北)
花生(黄淮)甜菜黄河流域温带水果
分界秦岭——淮河一线
南方地区水田长江:一年两熟
珠江:一年三熟水稻油菜(长江)甘蔗长江亚热带、
热带
58、发展农业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条件的差异,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还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①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
气候降水较少,草原广阔→→“宜牧则牧”
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宜粮则粮”
土壤气候湿润,河湖较多→→“宜渔则渔”
水源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宜林则林”
②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量、交通、农业技术装备、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
59、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科技含量低、农业结构不合理等。解决对策:_、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科技兴农、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60、工业的概念、分类、地位:
(1)概念: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2)分类:轻工业: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
重工业: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
(3)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
一、领土、陆地面积
“疆域”的概念,指国家的领土,并着重于面积大小。这一认识是传统的,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国家的领土是由几个不同部分组成的,它包括国家疆界以内的陆地和水域、陆地和水域的底土以及陆地和水域的上空,即领陆、领水和领空。国家领土,首先是由其疆界以内的陆地组成,这就是领陆。它是国家领土组成的基础部分,领水和领空附着于领陆。由此可见误将“陆地面积”作为领土,忽视了领水和领空,虽是合乎传统称谓,但却是错误的。
“领土”一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名词,只有在必要时才可以使用。把一个法律名词随处乱用,不仅显得不严肃,而且也会产生许多误解。作为教材无需说明“领土”一词用法,但正确使用还是应当的,这起码显示教材的严肃性。
领土是空间立体形态,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基于这种认识可知“领土”和“面积”这两个词不能并用,也不能混为一谈。
将“疆域”、“领土”和“领陆”混为一谈,相互代用,忽视其间的差别是不妥当的。把“我国的疆域”明确为“我国的领土”更好些,可以避免概念混淆。把“我国领土面积”改为“我国陆地面积”,这样既明确,又概念清楚。
领土的空间立体形态,是指沿边界上至高空,下至地层深处,是一种不规则的锥状。由此可见,“领土的端点”是不存在的。
“国土”一词十分宽泛。国土,既包括陆地国土,也包括海洋国土。《中国统计年鉴》引用1984年农业部“农业资源区划”资料,在自然状况中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这一数据显然是“陆地面积”数,然而却冠以“国土面积”显然不合适,当直接称“陆地面积”。
领土是主权意义上的法律名词,而国土更着重海陆,含义也比较宽泛,尤其是“海洋国土”并不都有完全排他性主权(即领土的性质)。因此说,二者法律性质不同、空间形态不尽相同、表述的意义也有区别。
二、领海基线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内海(内水的一部分)如同陆地领土一样,是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沿海国对其拥有完全的排他性主权。领海也是国家领土在海中的延续,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1995年5月15日,我国政府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标志着该公约在我国生效。为此我们的地理教材也应从法律上明确:我国的内海和领海是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领海,是指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海岸基线”是过去的提法,现在应按《公约》修改为“领海基线”。1996年5月15日,我国政府正式颁布《中国政府关于领海基线的声明》,同时还声明将再行宣布其余领海基线。
“领海基线”是《公约》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测算沿海国家领海宽度的起算线,也是沿海国家管辖海域宽度的起算线和基准线。此线的确定意义极其重大。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及其河口、内海、港口、港湾、领峡以及其它位于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叫内水。领海是位于领海基线以外,邻接于内水的一带海域,其宽度为12海里。内海和领海,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属严格意义上的海洋国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题
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
3.陆上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我国领海的宽度是(12)海里。
5.我国的最南端是(曾母暗沙)。
6.我国的最西是(帕米尔高原)。
7.我国的海岸线长约(18000)千米。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水资源知识点
1.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我国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人均为世界水平的1/4。属于严重缺水国家之一。
3.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每年的3月22日到28日。
4.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1)时间上——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解决季节分布不均的办法:兴建水库(长江上的三峡工程、黄河上的小浪底)
2)空间上——南丰北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的南水北调工程等。
5.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不足和用水紧张。
6.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
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第二节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和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
2.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有:⑴土地资源总量丰富;⑵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3.土地资源的不利条件有:
⑴人均土地占有量小;
⑵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资源不足;
第三节水资源
1.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我国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人均为世界水平的1/4。属于严重缺水国家之一。
3.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每年的3月22日到28日。
地形地势特征知识点
一、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1、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
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
第一阶梯包括: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海拔2000-1000米;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海拔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3、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A、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
B、河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C、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D、水电: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蕴藏者丰富的水能。
二、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面积广大
1、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在各类地形中山地所占比重,约33%,平原面积仅占12%。
3、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2/3。山区是指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学好中考地理的方法技巧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读图、用图
1、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
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地图也非常重要。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2、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二、会看教材,看懂教材
1.掌握教材内容
阅读教材,首先要看明白书中所讲的内容。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2.读出知识脉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3.找出异同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用这种方法。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何学好初中地理
1、要明确学习的内容
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2、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
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3、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
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