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学科资料 > 地理 >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梳理2021

香巧分享 210285

香巧 分享

人生要敢于理解挑战,经受得起挑战的人才能够领悟人生非凡的真谛,才能够实现自我无限的超越,才能够创造魅力永恒的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考地理复习资料梳理,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梳理1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由题设得出是什么气候,总结出:降水适度,气温适中

河流:由地图判读出临河: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

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

其他因素: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四、交通线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

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

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经济因素

⑴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⑵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

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3.社会因素

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②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③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

五、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一)港口的区位

1.自然条件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

港湾:避风浪

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

2.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

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二)汽车站的区位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限度地方便旅客,即:①路宽,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②地形平坦面积较大;③工程量。

(三)航空港的区位

1.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保证排水

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要稳,坚实

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

2.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经济: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六、水电站的区位分析

水量:与气候、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由河流的位置判读)

落差:与穿越等高线有关或位于阶梯过渡处

具体开发:与地质、地貌(地形图上一般要为峡谷,为了减少投资和工程量;地基要稳、坚实,少地质灾害;与水库选址相同)有关。

七、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原因:峡谷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盆地、洼地地形建水库库容量大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原因:防止诱发地震、滑坡

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没良田和村庄

八、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初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纬度低,初速度大(如建设中海南卫星发射场);纬度高,初速度小。

同一纬度,地势高,初速度大,初速度大有利于降低发射初速度(也与能源有关)

地形:地形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

能源:向东发射,节约能源

2.人文因素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交通便利:我国的四个航天基地都便利

国防安全:如西昌最突出

航天工业基础较好:如太原

九、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十、发展海洋水产业的区位分析

1.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生物光合作用

2.入海河流或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

3.寒、暖流交汇,海水发生搅动或冬季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

十一、旅游业区位分析:

旅游活动包含三要素(从三要素去分析,有利于增强记忆):

1.旅游者:主体

相当于市场(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

2.旅游资源:客体

A.旅游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旅游资源的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

B.市场距离:旅游地的吸引半径(大或小)(即旅游资源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

C.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的能力(容人量)大或小。

3.旅游业:媒介

A.地区接待能力:强或弱

B.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和数量

十二、商业街的区位分析

市场:城市几何中心,商业活动范围大──一般以零售为主

交通:市区环路或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一般以批发为主

商业小区:便民──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

消费人群:多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梳理2

1.巧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2.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

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两极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1°/日。

3.日照图中进行图图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两个方面

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

(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转换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

(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

(2)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的确定,可以通过切点时间(12时、0时或24时)推算出经度,再通过直射点位置确定其纬度。

(3)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确定后,就可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但要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

(4)太阳直射点永远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点永远位于极圈上及其以内。

4.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技巧

1.等太阳高度线图是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在全球或部分区域的分布状况,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2.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主要内容:太阳直射点经度和纬度的判断、各地地方时的推算、各地太阳高度的推算和比较、昼夜长短变化及与图示时间相关的地理现象的判断等。

3.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应注意:

(1)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

(2)一般来说,等太阳高度线图中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晨昏线;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太阳直射经线以东的半圆为昏线,以西的半圆为晨线。在有数值标注的图上,如果其的圆圈并不表示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就不是晨昏线。这种局部图表示的只是昼半球中太阳高度比较大的一部分。

(3)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赤道除外),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4)当太阳直射赤道时,直射经线的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南)半球时,北(南)极点位于最北(南)点以南(北),北(南)极点与最北(南)点的距离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度数,图上没有南(北)极点。

5.判读锋面气旋的四大思路

1.确定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锋线与槽线重合。在等压线图中,低压中心等压线向外弯曲的地方的连线就是槽线所在位置(一般有两条),也即锋面所在位置。

2.确定气旋前后方向:先在图中用一个箭头表示气流前进方向,箭头指向北逆南顺,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3.判断锋面性质:气旋东部气流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高纬移动时,遇到来自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来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运动时遇到来自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即“东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样。

4.判断雨区位置:雨区主要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6.判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三个突破口

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7.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的四大技巧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8.何谓雪线及影响雪线的因素

1.雪线的含义:

雪线实际上为一个地带。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雪多,每年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既是终年积雪区的下界,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发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将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形成多年积雪和冰川。如果在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被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这个高度就称为雪线高度。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则雪线高度高;降水量大,则雪线高度低。如副热带地区降水少,雪线,为5000—6400米;赤道地区降水多,雪线高度一般为4400—4900米。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4600米,北坡雪线则高达5800米。

地貌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方面。如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陡坡雪线较高,缓坡则相反。

气候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下降。

注意: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包含了气温、降水量等因素,非上表中的“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9.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

(6)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梳理3: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梳理4:水环境的12个知识点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③影响航海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梳理5:大气的30个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高三地理复习资料2021

下一篇:2021高一地理复习资料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