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家乡的风俗作文大全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丽的家乡,而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各种各样的风俗,样样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别有一番风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家乡的风俗作文大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戏曲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华大地上闪闪发光。戏曲是中华民族特有艺术文化,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中国,影响着全世界!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它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却在我的家乡——安徽发扬光大。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江苏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花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
它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动听、优美,其腔调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热爱!
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花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名安徽人,我为之感到骄傲!
高一家乡的风俗作文篇2
清明节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个文化传统节日,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为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到了清明节,扫墓的人们都会去先人的墓前鸣放鞭炮。听家人说放鞭炮,是为了叫醒在坟墓中的魂灵,让他们从睡梦中起来收好后辈们供奉的钱材。而现在随着绿色扫墓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大家也开始提倡在墓前放几束花,磕几个头,以敬哀思就可以了。
每年四月五日起床后,我们一家就会搭上爸爸的汽车,启程前往白沙,给死去的亲人扫墓。
我们手提祭品,心情沉重地往山上走着。亲人墓前的草已长得很高了,外公把墓前的草清理干净后,我们便将火点起来,把纸钱一张一张的分开后,一点一点地放进火里,烧给在坟墓中居住着的亲人的灵魂,再虔诚地插上香,在坟墓前磕几个头许下自己的心愿后,最后将花束摆放在坟前,我们才会离开了。
清明扫墓,既是为了纪念死去的亲人,怀念他们的音容笑貌;又是一种信仰,在列主列宗之前许下愿,鼓励让自己在新的一年多多努力。我想,这就是清明扫墓经久不衰的缘由吧。
高一家乡的风俗作文篇3
又是一年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候。
我独自趴在窗前,望向楼下空无一人的广场。原本灰白空旷的水泥柱上,因为节日的原因挂了几只红灯笼,就连破旧的没了板砖的石桥上,也应景的贴了张“福”字。一栋栋楼整齐排列,沉默地静坐着,被风吹着摇曳的灯笼映出幽幽的红光。
今年的年过的十分安静啊!安静的没有年节的气氛,也越发让人怀念以前的情景了。
除夕本是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一家子人聚在奶奶家的小屋里,其乐融融,满庭院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在天空中绽放的一朵朵烟花,一闪一闪,似给天边挂上了霓虹灯,坠落的星火照映出人们幸福的面容,一闪一闪,似永远也不会停歇。耳边被接连不断的鞭炮声充盈着,忽远忽近,抑扬顿挫,此起彼伏。
推开门,一溜长长的红炮仗静静躺在院中,大人拿着点燃的香头触及引线,火花立即沿着引线窜了过去,小孩们连忙捂耳后退。“嘭啪啪嘭……”,炸开的炮仗四处蹦跳,即使捂紧耳朵,也挡不住那隆隆的震动声。当小孩们只顾捂耳逃窜时,原本一大串的鞭炮已燃到尽头,只剩下红碎屑四处飘散,和那还未消散的浓烟与火药味。
我喜欢老家的年,喜欢它那独一无二的气氛,喜欢它那得天独厚的环境。
在那黄昏太阳还未消逝前,阳光象破碎的蛋黄倾泄下来,金黄的浓汁流淌天边。一望无际的田野与天在远处合为一线,微风轻轻拨撩着人们的鬓发,吹起黄河之水簌簌的波澜。火苗在风间跳动,吞噬着金色的元宝纸钱,直到它化为一缕细灰,随风飘散于天地间。村民们手拿香柱,在这广阔的天地间,祭拜着自己的祖辈们。这一刻,他们就像那天地之子,融入那壮阔的天地中。周围静默下来,只有风还在轻轻拨动人们的碎发。远处树林摇动,似是天地给人们的回声……
风声过去,一切又在眼底瞬息模糊起来,灯笼依旧散发着幽幽的红光,漆黑的夜晚依旧冷冷清清。我离开窗台,默默回到了自己屋内。这么多年没有比在老家过的更好的年了。
高一家乡的风俗作文篇4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淳安也不例外,现在就由我来跟你们讲讲淳安的风俗吧。
就在千岛湖一旁的金峰乡朱家村,在每年的阴历正月初六,他们的宗祠内就会摆满101个猪头,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可大有来头呢,据说宋代大文学家朱熹是宋家村人民的祖先,还听说,“赛猪头祭祖先”这个习俗就是朱熹的重孙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一习俗,在当地已经有8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拿着自家的猪头一同摆到宗祠内一较大小,并比赛谁家的猪头最有创意,村里头最有威望的老人会对猪头进行评议,最后选出最好的发红包,发年画以示鼓励。
就在去年的正月初六,我和爸爸也去了一趟金峰乡朱家村,来看了一场热闹又盛大的“猪头大赛”。
我们到了那儿已经是上午十点钟了,此时祠堂外面的空地已经被围的水泄不通,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舞狮们踩着节拍辗转腾挪,甚至还叠起了罗汉,神采奕奕,精彩非凡,为这个春节增添了几分“精气神”惹来了阵阵叫好声。
我和爸爸好不容易才从这人流中挤进祠堂,只见100多个大猪头,整整齐齐的摆在桌案上的提篮里,一个个都精心的“美颜”和“点缀”过。还配以万年青,天竺叶,鲜花,水果,不少还贴着福字,喜气洋洋,馋的我直流口水,要是现在可以吃的话,我真想上去咬两口。
舞狮之后就是由村民演出的竹马表演,浓妆艳抹的村民腰间系上竹马,一手拎着马脖,一手舞着马鞭,和着音乐翩翩起舞。
最后,“猪头大赛”经过逐一比拼称重,决出了一、二、三名,掌声和欢呼声响彻了整个祠堂。
那天晚间,朱家村还举行了猪肉宴席宴请所有远道而来的宾客。
高一家乡的风俗作文篇5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是万家团聚的日子。
我们一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共同庆祝中秋佳节。这时,奶奶把月饼端了出来放在桌子上。吃月饼是中秋节习俗里缺一不可的,月饼代表着一家人生活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赏月也是中秋习俗之一,晚上大家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月饼,准备着欣赏一年之中最圆的月亮、最美的月色和最美的夜晚。
月亮还没出来时,我和几个妹妹坐在花园的石阶上,静静地等候着月亮姐姐的出现。这时,爸爸和叔叔把饭桌搬到了花园里,随后,只见妈妈和婶婶端出来了许多香气扑鼻的饭菜,惹得我们口水直流。我们正要准备开动吃饭时,月亮姐姐就像一位羞答答的小姑娘,慢慢地从云层中露出了半脸,皎洁的月亮在深邃的夜空中显得格外圆,格外明亮。
晚饭过后,我和妹妹便坐不住了,在花园里玩耍,看看月亮姐姐什么时候才变得像大圆盘那么圆。我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时,我们家的最小的妹妹,一不小心掉进了花园种菜的泥土上,然后就哭着来找我们,大家看见满脸灰尘的小妹妹,都在捧腹大笑,婶婶笑着拉着妹妹去换衣服了。
不一会儿,月亮姐姐便露出了她那玉盘般圆的脸,悬挂在天际,把光华洒向人间。这时,我们一家人在月亮下,吃着可口的月饼,聊着家常,一家人其乐融融。我觉得,这一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我好想变成玉兔,到月宫中跳来跳去,月亮是那么美,那么迷人,那么亮,滋润着我的心房。
中秋佳节过去了,但是我们都期待着下一年的中秋节。我爱中秋的明月清风,丹桂飘香……
高一家乡的风俗作文篇6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同的地方也会有着不同的习俗,那么,今天我就来讲讲禹城当地过年的习俗吧。
年糕是禹城人过年必备的食品,当地人叫它“泡子糕”。先用准备好的糯米粉和面掺水搅拌均匀,然后切割成小块、下锅油炸,原本小块的米粉团,瞬间变成一个个杏仁般的圆泡。再把这些炸好的米泡加上饴糖,搅拌、粘合、擀压成块状,大块的年糕就成型了。怎么样,是不是很诱人呢。而我则有幸吃过一次,那种味道甜甜的有些粘,像是粘米混合了红枣的味道,吃起来满满的幸福感,到了现在年糕也是我回禹城之后必吃的一道美食。这泡子糕的起源还有一段历史传说。相传清朝末年,禹城有一名从事糯米经营的商人。在一次运输过程中,糯米因受潮无法售卖。商人于是将受潮糯米碾成粉后进行油炸食用,没想到风味独特。因其油炸过后称”泡“状,商人便为其取名为”泡子糕“。如今在禹城,”泡子糕“不但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春节人们走亲访友和婚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甜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过年是多么美好呀,家人们都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聊着这一年的收获,真是静谧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