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优秀教案
本文其实是奏章,内容是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以议论为主。而作者为了使后主知道创业的艰难,勉励他以先帝为榜样,在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与追随先帝的原因和以身许国的经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篇1】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教学实录】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
生: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谢谢,请坐下。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
生:“开张”是什么意思?
生:“痛恨”是什么意思?
生:“感激”是什么意思?
生:“谨慎”是什么意思?
师: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
生:老师,我知道,可当我将自己的理解放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其他同学表赞同的点点头)
师: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如: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习时应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__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
生:应是“若/有/作__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
生: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用这来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平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师: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通过三年的学习积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下面,这样,大家还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自主和合作的学习精神。在合作学习中把握本文长句较多的特点给予重点引导,体现教师在关键处参与的重要性。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教师范读)
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哦,“一系列”建议。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写的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真话,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__臣所害。
师:恩,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生: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提出建议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来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平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很多同学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__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
生: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亲贤臣,远小人”。
生: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师:为什么?
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点评〗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轻松自然。
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习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习创设空间与平台。
生: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生: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生: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生:我认为这是为了让刘禅学习父亲的用人之术。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生: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生:学习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生: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的阿斗”。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生: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同学,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
〖点评〗表面上虽然对课堂上产生的观点不置褒贬,但却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习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习成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师:大家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共评。)
〖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古典文化积累,帮助学生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反思】
一、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二、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三、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2、学习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的写法。
3、了解作者对后主提的三点建议。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及“表”这一体裁,了解诸葛亮上这篇表文的背景和目的。
2、熟读课文,进行朗读训练。
3、疏通课文1—5节的大意。
教学过程:
#教案#导语:由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导入(也可以由成语“三顾茅庐”导入),可以让学生介绍诸葛亮这个人物,说出有关诸葛亮的历史故事(如: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记等)。
1、简介“表”这种文体以及作者上这篇表的背景和目的。
“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请求和愿望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疏””或“奏章”。“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一种奏章。
背景和目的:蜀汉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五年,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统一全国的大业,准备出师北伐。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平时国事事无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诸葛亮为了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因此上这篇“表”,希望国内政治清明,后方稳定,使他“北伐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2、朗读课文,进行朗读训练
⑴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生字的读音和句中停顿。
⑵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读后正音。
要求:a、读准字音(注意“预习一”)
b、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正音:教师出示黑板(或幻灯)
⑶指名朗读(或分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进行纠正。
⑷齐读
3、疏通课文1—5节的大意
⑴指名朗读1—5节
⑵学生对照书下的注释和译文,弄懂这5节的大意。
[说明由于书下的解释比较详细,书旁又有译文,因此不必在翻译上进行太多的讲解,让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己把意思弄懂即可。如学生有不懂的可提出来讨论。]
⑶讨论难句的意思。
诚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⑷学生不看书旁译文,翻译1—5节课文。
⑸朗读课文
4、课堂检测
文学常识、注音、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句子
5、布置作业
⑴熟读课文
⑵背诵课文1—5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6—9节大意,掌握一些实词的用法,会翻译课文。
2、区别词语的古今义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背诵课文1—5节
2、疏通课文6—9大意。
⑴指名朗读6—9节
⑵学生对照书下的注释和译文,弄懂这4节的大意。
⑶讨论难句的意思。
臣本布衣……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⑷学生不看书旁译文,翻译1—5节课文。
⑸朗读课文
4、区别词语的古今义(生讨论)
古义今义
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店铺开业
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极为憎恨
不以臣卑鄙低微而卑俗语言行为恶劣
由是感激感动奋发深刻的感谢
临表涕零眼泪鼻涕
5、讨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以光先帝遗德躬耕于南阳
以塞忠谏之路痛恨于桓、灵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帝不以臣卑鄙受任于败军之际
咨臣以当世之事以遗陛下
以彰其咎以光先帝遗德
6、课堂检测
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句子
7、布置作业
⑴背诵课文6—9节。
⑵思考:作者向后主提了几条建议。
表中着重回顾了刘备的哪两件大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诸葛亮向后主提了哪三点建议。知道作者写这篇表的重要用意。
2、能指认出文中议论、叙事的部分,领会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背诵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思考:
▲对蜀国来说,当时的形式怎样?
▲针对这样的形势,为了安定后方,使自己出师伐魏没有后顾之忧,作者向后主提了几点建议?哪几点建议?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一点?
▲表中着重回顾了刘备哪两件大事?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讨论上述问题
▲对蜀国来说,当时的形式怎样?
客观形势:“先帝创业未半……存亡之秋也”(严峻)
主观形势:“侍卫之臣……忘身于外”(有利)
(作者为什么要从先帝创业未成写起?——流露出对先帝“中道崩殂”的痛惜之情,意在引起后主的深思,认识到自身任务的艰巨,。激发其继承先帝遗志的感情。)
▲针对这样的形势,为了安定后方,使自己出师伐魏没有后顾之忧,作者向后主提了几点建议?哪几点建议?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一点?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前提
提出三点建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关键晓之以理
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核心★
(为什么说第三点最重要?对这一问题可引导学生从荐贤的目的和第5节的论述去理解。)
(教师总结:课文1—5节主要是谈治国方针。不仅向后主提出了三点建议,而且举荐贤臣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这是当前的施政方针,也是安定后方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诸葛亮出师伐魏的后顾之忧,才能实现“北定中原”的宏愿。)
▲表中着重回顾了刘备哪两件大事?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6、7节)
三顾茅庐
回顾两件大事表达“受恩感激”之情——动之以情
临崩托孤
讨论几个小问题:
⑴第6节中表明作者身份和高洁志趣的句子什么?
⑵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表达了先帝怎样的品德?对先帝的知遇之恩,作者感情怎样?(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感激)
⑶“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表达了作者愿与先主患难与共的深情。)
⑷说出第7节中表明出师伐魏时机成熟和战略目标的句子
⑸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职分”指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6、7节是对出师伐魏这一决策的说明。这不同于一般的奏章,没有论述出师伐魏的好处,而是陈情式的,极力表达自己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忠陛下”的职分,这样说明,动之以情。易于后主接受。)
▲课文第8节对后主提出了哪些希望?
希望后主严格要求作者自己
提出三点希望希望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向后主本人提出希望
(教师总结:)
4、全文总结
⑴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本文是奏章,内容是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以议论为主。而作者为了使后主知道创业的艰难,勉励他以先帝为榜样,在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与追随先帝的原因和以身许国的经过。同时在议论和叙事中,处处流露出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很有说服力。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__。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__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