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言(精选5篇)
2013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第85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提名;同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第70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提名。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言篇1
由李安执导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不急不缓的宣传中拉开了帷幕。听了同事的介绍我和老婆在周六团票去影城看3D影片了。喜欢戴3D眼镜的感觉,且不说音乐让人放松,影片一开头森林景观的唯美画面就抓人眼球。我自言自语说过太瘾了,觉得选这部片子非常英明。
听说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有点压抑,心脏不舒服,陆川的《王的盛宴》不管是否旧坛装新酒反正看过类似的电影不想再重复了。所以选这部不是轻松也不是压抑可是让人难忘的“大片”了。
最开始,我听了这电影名字以为这是一部专为孩子们订制的片子,可是随着镜头的推进,我错了,这部片子谁人看了均很受益。我喜欢片中的对白,喜欢那画面与特效,在海洋中独自漂流的派眼望无助的暗夜都那么迷人……
电影通过讲故事的笔法写了一个叫派的人从孩子到少年的故事。这桥段多少让人想起铁达尼号的路数,可是不影响我的兴趣。交待一下,影片重点讲述一个叫派的少年与家人从印度乘船搬迁到加拿大在海洋中航行,之后船遇险家人瞬间离世他独自在海洋中漂泊并生存下来的故事。
我喜欢派对这个世界的种种疑问与新奇,如果没有新奇感,那么怎么会有遇险中他想方设法与考虑(孟加拉虎)和平相处,找到乐趣,让自己活下来呢?或许导演的目的就是像主人公说的:“到什么时候都不能绝望。”
作 为孩子的派拿肉去喂考虑的经历也够惊险的,他对发怒的父亲说:“动物也是有灵魂的,我从它的眼睛里看到的。”面对父亲的严历斥责,妈妈却给予派更多的贴心 与理解。可是野兽必定是野兽,你看结尾当派与老虎漂流到海滨得救前,老虎看到前边的丛林注视许久就是没有回头看一眼气息奄奄的派。这让派心里难受极了。在 深海中漂流的二百多天是让派难忘的桥段。那些巧合够奇幻,对食人岛的描写也足够奇幻。他漂流中让人想到老人与海,这里是派与老虎的斗智斗勇,善良的派还为 那虎抓鱼吃呢。孤单中他想到妈妈的笑脸得到片刻温暖。是的,一场海难他瞬间失去了家人,这是谁都难以承受的。可是派坚持着,他不想一直在恐惧中战栗,他只 想活下来。为此,他把渺茫的希望化为求救纸条放在空水罐中使其飘远。可是毫无奏效,因而他一直在大洋中漂着,救生艇上食物与淡水都用完了,无意中他漂到食 人岛上,岛上表面的风光让人迷醉,可是真相出来后他果断离开了。有些事还真的不能只看表面呢?
李安成功了。他不只传递给人唯美的画面、高难的特效,而更教人如何面对意外。所以说少年派真是派,很是酷,如果说1942突出灾难中的人性,盛宴诠释权术,那么少年派让人深思如何面对困境生存,抛开绝望,找到希望。懂得这一点,人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当下拥有的美好呢?
早就听说李安大导演非常有名气,以前他执导的《卧虎藏龙》拿过不少大奖。可惜我没有看过,这次终于如愿了。不得不说,奇幻得超强,少年派,给力的好片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言篇2
活着,是个超越的信仰的基本需求;但只要活着,就需要信仰,才能从容面对残酷的现实,才能生活得有意义,有灵魂。昨天,我看了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故事讲述的是一家人在海上遭遇了海难,只有男主人翁派一个人活了下来的故事。
黑夜中,暗黑的风暴将派沉入无边的海底。经过短暂的惊慌无措,派被强烈的求生本能推动,回到了救生艇上。到了白天,灰蓝色的海面让命运多舛的派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心。
刚开始,救生艇上有一头斑马和从海上救上来的猩猩,还有一条豺狗。这条豺狗看起来很饿,它开始攻击斑马,不一会儿,斑马就被它咬死了,再开始吃斑马的肉。又去攻击红猩猩,战斗了一会儿,红猩猩也死了。
派召唤出了他们家圈养的老虎把豺狗咬死了,派暂时活了下来,但是他召唤出来的老虎却随时想要吃了他。一开始,在与老虎的较量中,老虎处于主导地位。黄色的日出照耀出派的迷茫和恐惧,担心老虎将自己吞没,不知道如何与老虎相处。他祈求神明的指导,学习海上生活的必备技能,来淡忘对老虎的恐惧。
随后派渐渐坦然,不断学习老虎的习性,通过他曾经见到过的驯养技能,和老虎和平共处起来。他也曾经想遗弃老虎到海里,直接杀死老虎,但也许那样,他的心里反而会住下老虎。
虽然派没有杀死老虎,但是他杀死了鱼,饥饿让派也坦然的接收了肉食。随后派又捕获了飞鱼,看到飞鱼间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后,男主抢占了最大的一条,气势上控制了老虎,成为了王者,与老虎的关系更进了一步。
随着镜头一起晃了一个小时的我们也终于来到了陆地,与他生死相依的老虎最终被流放到适合他生活的地方,也许才是正确的方式。男主终于回到了人间。
电影中极其精美的画面,那奇幻的水母、雀跃的海豚群、蔚蓝的海底大白鲸、灵异的梦境、海天相接的闪电、人形的食人岛见证了老虎和派的相互精神依赖。读后感·也许所有这些超自然的美景会让观众惊艳,而对于亲身经历这些的派却是痛苦的磨难与成长。派磨掉了戾气,只剩下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让他重新归于宗教的安宁。
虽然作为信徒的派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违背了自己的信仰,吃了肉;虽然派什么都没有准备就经历了家人离散、爱人分别、生死考验,无尽的孤寂,但是人生是不会管你是否准备的,痛苦会突然而至,适应它,并且战胜它,然后找到自己内心最希望的生活。同时,成长的道路上也要不断放下内心的负担,忘却悲伤和痛苦。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言篇3
在对李安导演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讨论热潮中,有一个问题讨论得最为热烈,即两百多天的海上漂流生活,少年派到底靠什么活下来?也就是说,他的救赎是靠信仰还是靠本能,抑或是第二个版本暗示的那样是靠人吃人的兽性,高中作文。我不愿意相信人可以吃人的事情,尽管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但毕竟是特例,特别是吃掉自己的母亲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更愿意在影片浓墨重彩地叙述的第一个版本范围内讨论问题。
不错,在少年派和老虎什么吃的都没有、一度陷入绝境的时候,是毗湿奴(印度教中维护宇宙的神)化身为鱼来救他,天上像下雨一样飞来无数的鱼使他活了下来。可是这毕竟是神话,作为无神论者,我坚信使少年派活下来的原因,是那只随时要吃他的老虎理查德。帕克。正是身处这种险境,使得他从来不敢懈怠,不敢追求舒适,只能不停地使用自己的智慧,不停地劳作,生命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所以他能创造生命的奇迹,坚持两百多天活下来了。假如没有这只老虎,或是这只老虎不随时想吃他,凭着救生艇上储备的食物和淡水,他可以每天静静地躺着不用那么劳累,不用那么紧张,那么也许他不会死于饥渴,但绝对会死于孤寂和绝望,死于四肢无力和身体各种功能的退化。这就是古人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原文是这样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意思就是说(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能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这样以后才明白,因为忧患而生存发展,因为安乐而灭亡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用于治国或社会发发展上,事例不胜枚举。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重新打败吴国;明朝李自成进北京后因享乐腐化而灭亡。这两个故事都是大家熟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典型事例。可以说历代王朝的兴衰都遵循着这个规律。所以今天党中央把反腐倡廉提高到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进行,这样的忧患意识是正确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也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在美国阿拉斯加动物园中的鹿苑里就有一件发人深思的事。这个鹿苑的鹿常常被狼吃掉,人们就捕杀了大批的狼。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鹿在减少。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原来有狼的追逐,鹿就会奔跑,因而体格健壮,生命力强。现在,狼没有了,鹿缺少了忧患,只顾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体质严重下降,结果没有死于狼的威胁,死于自己的享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可以在个人的成长上用于励志。有句古话叫“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从小吃些苦,经历些磨难,对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有好处的,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乐观面对生命中的一切磨难,把它看成是磨炼自己、使自己变得更有力、更强大的机会;另一方面,在顺利时要保持着高度的清醒和自觉,不要让顺境消磨了自己的意志,谦虚谨慎、积极进取、永不懈怠,这样才能迎接一切挑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言篇4
在寒假笼罩着的银幕下,主题魔幻惊险的海上历险电影席卷眼球,但派在极度危险恶劣的情况下,杨安却用隐喻的手笔包装了在海上求生的残忍,最后又用看似光明美满的结局抹盖了人性的黑暗与丑陋。 少年派出生于印度,同时信仰三个宗教,但他爸爸认为同时信仰三个宗教,等于什么也不信,这是言之有理的,因为在后来的海上求生,看出派什么也不信,只相信生存,他只是看似虔诚而又一无所知的人。儿时的派曾递过一块肉给老虎,但在那瞬间,他的爸爸阻止了他,他爸爸告诉他这会使他丢掉手臂,“我能从眼神中看出理查德-帕克的灵魂”“你以为你能看出老虎眼中的灵魂,其实你只看出了自己。”这句话十分有穿透力,那时的派还不代表理性,等在他父亲的循循教导下,他慢慢变得理性。 派和他的家庭出航与加拿大,但在海上遇难,派的旅途和一切变化,隐藏哲理慢慢浮出水面。 在电影中:派的母亲,为母猩猩。斑马,为吃肉汁拌饭的水手。鬣狗为残忍的厨子,老虎则代表派的欲望,人性的丑陋,无理性的。食人岛为宗教看似认为的完美彼岸世界。 在救生船上,派扔下救生圈准备救漂浮物,却发现是老虎后,并不打算救老虎,于是片中出派i拿起船上的竿子打老虎,老虎却借助竿子的力量自己跃上了船。此时,理性对于恶是十分戒备的,理性拒绝着恶。 当所有动物死去后,老虎在船上本想寻求食物下海,但派上了船,这时派准备用斧子阻止老虎上船,但最后没忍下手,救他上了船,这时,理性和恶开始共同生存。 后来,派慢慢驯服了理查德,这时理性已经驯服了恶。 海上暴风雨屏屏爆发,暴风推动了海水,海水吞噬了派和理查德,黑暗笼罩着大海。那时,老虎奄奄一息,派报起他,悲愤欲绝,开始思念家人,这里看出派已经把老虎当做了家人,理性和恶已经共存,永远形成依赖。 食人岛后……派发现他在吃他母亲,因为食人岛的结构十分像人,吃到牙齿时,派才发现了自己的癫狂,后来将其丢入海底,形成后来晚上食人岛的景象…… 最后理查德回归了大自然,一切恶,野性,都被掩盖,派也正真得到了理性,“为什么理查德离开后派没伤心?”因为派的理性是和理查德一起,在海上求生得来的,不是文化教育而来的,所以派没伤心。 派和老虎经历了一切,陌生,依赖,一切一切,都意味深长! 人生也很难懂,只有经历了,才会有真知!所以,让我们历练吧!一切都在你自己的手中!
寒假很美!使我铭记了许多成功道理,真实历练——将成为我永远的母语。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言篇5
如果全片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前述即枝节,下述为主干。关于信仰与生存的思考,想必观影之人都能领会并感悟的。
对于无神论者来说,宗教信仰是虚无缥缈的梦幻,而对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信仰即生命。一个人心中若是无所神信,是否可以理解为是泛神论的种子在萌芽。反过来说,如果你什么都相信,等于什么都不信。这是派父亲的原话。
在泛神论、无神论或者单一信仰之间,派到底做何选择?若真要站队,我可能会倾向泛神论一说。毕竟在少年时期烙下的印记在一生之中都是很难抹去的,且在派与作家的交流时,其祷告、吃素等细节也是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不过,电影中仍有诸多情节让我很是迷惑,其一为派在暴风雨中发狂地高呼看见了神迹,并解开帆布让理查德拜见神,可当见到后者狼狈的躲藏及惶恐的眼神,派满是愤怒地对着神吼道,你为什么要吓它。这不足以证明派的宗教信仰泯灭,却能说明他确有所动摇。至于派在之后的情节中有杀生、食荤,那只是说明在生存面前,宗教的仪式感微乎其微,而不能佐证派已失去了虔诚、毁灭了信仰。
应当说,在派的奇幻漂流过程中,生存即最大的信仰。
活下去,是少年唯一的念头,而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实属罕见,也可能是因为我从未预想过我会遇上少年派的经历。诚然,仅凭这个念想自然不足以支撑整个意志,于是,出现了理查德,以及它带来的恐惧与专注。这才完整了特别时期的特别信仰。
当你专注于某一件事的时候,时间会走得飞快,生活会变得充实,不论让你专注的是恐慌、期待、希望或者其他。这种感觉其实我们都有过。比如说,高考。在高三的大环境里,每个人的世界充斥着与高考相关的信息,你时刻被灌输着一个观念,这一年的生活就是为了高考。高考必然带来担忧与煎熬,你一再想着要把它赶出生活,可又不得不一再接受与之共生的现实,久而久之,你便习以为常,甚至会试着享受这段痛并快乐着的人生历程。终于在那个六月,你摆脱了它,再也不见。可就是这个万夫所指、人皆唾之的高考,在告别后却成为心中最怀念的老友。这不就是派和理查德的故事吗?
之前写到片中的唯美画面让我联想起《小王子》,那么,派与大海、与猛兽搏斗的激烈场面不由让人想到另一部文学经典,《老人与海》。《少年派》可谓是青年版的《老人与海》,派即圣地亚哥。《老人与海》最经典的话当属“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却一直觉得,“毁灭”与“打败”两个词在中文的环境里解释正好与英文的意思相反,因而这句话必然是原版表述更为有力,“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李安镜头里的少年,都亲身实践着这个真理,且把这份人类生存的勇者气概传递给每一个人与其交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