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通用1000字10篇

初珍分享 250686

初珍 分享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通用1000字10篇范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通用1000字你了解多少呢?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通用1000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通用1000字10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通用1000字【篇1】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这一篇文章出自《资治通鉴》。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司马光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____、创造了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汉朝,把我国的文明又推进了一步。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买人心了,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然后就自刎了。这多可惜啊!项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东之后,好好治国,还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

《资治通鉴》是一部至今还无法替代的编年史的历史巨著,问世千余来年,给了后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司马光的劳绩是永远令人敬佩的!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通用1000字【篇2】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作为吸收历代兴衰成败君王得失的一面镜子。作为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笔的名著古书,不单有名家编写,更有那成千上万的爱好者,我就是其中之一。

“名家手中出名书”《资治通鉴》的作者就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当然,编写史书那就需要渊博的知识,多而广的历史文献,所以,司马光从小就发奋读书,努力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为今后编写《资治通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书中上表周威烈王,下至周恭帝,共跨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共分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万字。文章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写,例如:刘邦,字季,高鼻梁,眉骨突起如龙颜,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痣。对人友爱宽厚,喜欢施舍财物,心胸开阔,素有大志。司马光通过寥寥几笔的人物形象描写,反衬出往后刘邦统一天下的关键所在。

《资治通鉴》作为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名著古书,写作技巧也不逊于司马迁。其书中有这么一段:当汉武帝处死昭平君后,但仍然悲痛难忍,周围的人也一起跟着伤感不已。待诏官东方朔上前祝贺汉武帝:‘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奖赏不回避仇人,惩罚不区分骨肉。《尚书》上说:‘不偏向,不结党,君王的大道,坦荡平直。’这两项原则,古代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都非常重视,而夏禹、商汤、周文王三王都难以做到,如今陛下却做到,这是天下的幸运!我东方朔捧杯,冒死再为陛下祝贺!”开始,汉武帝对东方朔非常恼火,接着又觉得他说的是对的,将东方朔任为中郎。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司马光编写此书的精炼,同样是一句祝贺之词,却被写得意味深长,令人回味。同时,也反映出东方朔的机智,汉武帝善于用人,聪明果断的一面。可见司马光的文字功底可谓深厚。

《资治通鉴》作为一面照亮君王得失成败的镜子,那就肯定少不了对历来昏君的斥责。其中就有一段:吴主每次宴会群臣都要把大臣们灌醉,他设置了黄门郎十人,专门负责搜集大臣们的过失,严重的被判刑、处死,轻的也要罪状记录下来。古代君王有多少荒于宦官、黄门,司马光以“黄门郎十人”数字中,突出了当时奸臣当道,君主无能的历史场景。

读史让人明智,自从我阅读了《资治通鉴》后,对历代君王的性格有所了解,更加详细的知道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其卓越贡献的结晶。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通用1000字【篇3】

最近读了司马光先生写的《资治通鉴》一书,同时也读了柏杨先生的“曰”,深深被这两位跨越时空的人物所做的事情所感动。司马光先生在现代史学评论中是个偏反面的人物,因为他阻挠革新。这个中学里就教过的,大家对待他的看法类似于对待曾国藩。但是,在我读了《资治通鉴》过程中所感到的是司马光先生的殷切诚恳的态度(对待皇帝),相对公平的态度(对待历史),以及痛定思痛的态度(对待历史的错误)。我不是那么肯定司马光在某些事情中的看法,因为从现代人的眼中看古人有点迂腐和局限,有些甚至是不可理解,但是换个角度从800年前的古代人的.角度出发,司马光的行为不仅仅是很正派,而且是很有君子风范的(在处理历史痕迹)上,因为中国人在孔子的教化下提倡立言(当然在孔子之前就有很多人立言著书以求闻达于诸侯),所以历史材料参差不齐,良莠不分,多如牛毛,同时又经过历世的焚毁和辗转。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在皇帝的支持下选择材料,编辑整理和撰写了这部宏伟巨著是十分了不起的行为。现代的史学评论仅仅因为他是保守派而将他评论为偏反面的人物是有欠公平的。

现在,我读的进程不是很快,仅仅读到第37卷(西汉末年时期),非常有意思地觉得编写历史和记载历史的人应该是比较顽固的人,否则不是这么详实地分毫不差地编录帝王和群臣的错误史话。相信史学者其实是想更多地记载他们的优点,但因为要尊重事实所以就偏偏记录了那么多的缺点,而且是重复往复地进行类似的错误。有些是比较肯定的,不管现代的史学者们还是古代的史学者们,比如对待王莽的定位。古代人对王莽进行口诛笔伐是因为王莽犯了古代知识分子所最为不齿的诛君篡位,(但是在诛君篡位这类事情里,杨坚也是,怎么风评就要好过他呢),现代史学者们批判大概因为王莽开历史倒车的缘故。我在读王莽的那段中,很难理解一个人能够集中这么多的缺点,诛君篡位就不去提了,乱杀群臣也不去提了,用人唯亲这点是很愚蠢的,还有他那个蠢到家的外交政策。对待中国百姓所遇到的问题,他不但不闻不问,甚至是用很荒谬的复古来处理,同时对待外邦问题摒弃了一贯使用的互不侵犯,互利的原则,而做出了令人发怵的行为(动用国家财产来让人家单于改名字来沽名钓誉,还有就是提出不平等的条例),这类缺乏常识的行为让人摸不着头脑,只能用发昏发疯来解释他这种行为。然而最让人发寒的不是王莽的行为,而是滋生王莽的环境。

滋生王先生的环境应该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起到元凶的则是人性呀。这边我只是说说历史,并不想在这篇文章里分析人的心理和历史的心理,只是在这里提一下。人说要真正了解中国,就要读《资治通鉴》,真的是一点都不错呀。读了之后觉得,我到底在骄傲什么呢?文明也好,文化也好,历史更多留下来的是教训,这些教训则是我们后世人的财富。前人的血泪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避免过失而创造现实的文明和文化。地大物博带来的不是人民的富足和强盛,而是历经几千年的磨难。我们的民族有着建立在苦难上的骄傲和自强不息精神,也有着建立在禁锢思想下的辉煌文明。现代的人,珍惜了什么?舍弃了什么?遗憾了什么?虚荣着什么呢?最后问一句,保留了什么?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通用1000字【篇4】

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题记

历有一位大臣名叫司马光,他遵照宋英宗的命令,用十九年时间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朝代分为十六纪,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等等。不管是在史学还是文学,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阅读完这部伟大的史书,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安史之乱”:开元后期,唐玄宗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朝廷是奸臣当道,上层的内部矛盾斗争也很激烈。李林甫尸骨未寒,杨国忠就诬告他与人谋反,因而剥夺了其官爵,清洗了其党羽。杨国忠与安禄山也势若水火,他奏请哥舒翰为河两节度使,以与安禄山相抗衡。均田制己破坏,官僚、商人大地主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安禄山得到皇上皇后的宠爱后,由于害怕杨国忠对自己不利,于是拉起造反的大旗,以“讨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哀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结束了盛唐的神话,让中华民族由开放转向保守,还使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如果我是唐玄宗,绝不会因为安定富饶就纵情享乐,给了奸臣和小人可趁之机。但是,安禄山的反叛也很失败,和他一起反唐的史思明竟投降了唐军,虽然史思明最后回来了,但是安禄山还是被自己儿子杀了,起义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不过,唐朝要是不灭亡,那么今天说不定就会换个样子呢!

通过“安史之乱”,我想起了宋朝的岳飞和三国时期的赵云。岳飞不顾生死,在前线英勇抗击金军,但是却因朝廷奸臣当道,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时机,他明知回去后定难逃一劫,却还是回到了朝廷忠于君王的命令,最后岳飞死在了秦桧的手里。而赵云在一场混战中和刘备等人走散了,他走出阵后又杀回阵中,从曹军的层层包围之下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救出了刘备的老婆和儿子。与赵云、岳飞这种臣子对君主的忠心耿耿相比,安禄山为了不死于杨国忠之手而反叛的行为,简直猪狗不如。

我想:也许很多人都认为安禄山起兵反唐是为了当皇帝的利益,因为他反叛后自立为大燕皇帝,建立燕国。但其实不然,刚开始奸臣杨国忠想杀死安禄山,导致安禄山反叛,在反叛的过程中,安禄山开始为利益所诱惑,才会在洛阳称帝。如果没有奸臣当道,也许安禄山也不会反叛吧!

一部伟大的史书,不仅能记载过去,还能像一面明镜一样,让人们从中学到好品质,舍弃坏习惯,可真是不同凡响!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通用1000字【篇5】

编年体开山祖师,读历史必读资治通鉴。虽然只是把资治通鉴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却让我感受到什么叫爱不释手。翻开每一章节,就像是在展开一幅幅千年的历史画卷,色彩艳丽,人物鲜活,让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顶般的兴奋。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完成的一部300多万字的编年体史书。从春秋后期战国的三家分晋开篇到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年间的历史。叙述了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1362年的历史。记录了期间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思想、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对朝代兴衰与更替做了较客观的叙述;对人性的善恶,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总结,成就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巨著。

《资治通鉴》叙事条理清晰,语言简洁精练。如郭嘉十胜十败论,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刘秀昆阳大捷,谢安东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叙事真实生动。萧规曹随、房谋杜断、张巡守城等故事讲得精妙绝伦。许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资治通鉴》,如,“得财失行,吾所不取”,“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将”;“物极则反,器满则倾”;“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帮助理清了这段历史脉络,能放大读者的人生格局。毛泽东主席这样点评《资治通鉴》:“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本末毕俱,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钱穆称之为“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瑰宝。

《资治通鉴》讲述了一段千年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缩影。七雄争霸,云谲波诡;秦统六国,纵横捭阖;大汉立国,金戈铁马;三国风云,天下归晋;八王之乱,祸害四起;隋亡唐兴,中华盛世;五代十国,狼奔豕突;陈桥兵变,宋代后周。纵观中华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外患皆由内乱生,让中华儿女历尽劫难与艰辛。我们应接受惨痛的历史教训。

中华历史波澜壮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之厚重,世界绝无仅有。多读历史,就能感知历史之浩浩荡荡,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有危机意识,有家国情怀,有全局观念。一切以民族发展为已任。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是我们全体国人的责任所在。珍爱和平,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坚守各自的岗位,恪尽职守,只争朝夕。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和富有。为实现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而奋斗!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通用1000字【篇6】

我早就听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十分有趣,所以我利用寒假剩余的时间,将《资治通鉴》这本书读了一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但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可是,为什么司马光要写这本书呢?我带着问题来到网上寻找答案,原来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通过读这本书,我感慨万千,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为能写史书的人,我一定像司马迁一样,用手中的笔,公正地写出事实,讴歌英雄,鞭挞小人。让忠良名垂千古,奸贼遗臭万年。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通用1000字【篇7】

《资治通鉴》上的一则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侍中刘晔,历任曹操、曹丕、曹叡三朝重臣,深受三代皇帝的信任,遇有军国大事,常常召来咨询,多有所中,在朝中很有威望。

太初六年,第三代皇帝曹叡想完成统一大业,先挑软柿子欺,决定讨伐蜀国,但朝臣内外都说不可以,理由是时机不成熟,年年战争,还是与民休息的好。于是曹叡召入刘晔,问他可否?刘晔说可以。曹叡很高兴。刘晔从内宫出来时,群臣问他是怎样跟皇上说的?他说不可以。群臣很高兴,以为跟他们一边的。

中领军杨暨,也是曹叡信任的大臣,他是坚决反对伐蜀的,每次与曹叡讨论伐蜀一事,他都是拼命劝谏。曹叡说:“你是书生,哪里知道军事!”

杨暨回答说:“臣说的可能不对,但侍中刘晔,先帝谋臣,他就常说不可伐蜀。”

曹叡说:“刘晔跟我说可以伐蜀。”

杨暨说:“那可以召刘晔前来对质。”

于是曹叡将刘晔召来问话,但刘晔不发一言。

事后,曹叡单独召见,刘晔责备曹叡说:“伐蜀,乃军国大事,臣得与参与其中,做梦都怕泄露机密,怎敢随便向人言说。兵者诡道也,军事未发,一定要严加保密,像陛下这样讨论,我估计蜀国已经知道,并做好防备了。”

曹叡一听有理,连忙谢过。

刘晔出来后,又责备杨暨,说你太性急了,说服人主,好比钓大鱼,不能急收,要先纵而随之,然后再顺势收线,这样才能钓起大鱼。你是直臣,但没有计谋,缺少深思熟虑。杨暨也谢过。

有人对曹叡说:“刘晔不忠,喜欢察言观色,趋奉皇上的意思。陛下可以试着问刘晔,故意反着说,如果刘晔的回答与问话相反,那么说明刘晔与皇上的意见是相同的。如果刘晔的回答与皇上的反话也是相同的,说明刘晔都是假的。”

曹叡一试,果然如此,心中大为反感,从此疏远了刘晔。刘晔发狂,不久忧病而死。

《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引用前人的话加了一段编者按,说:“巧诈不如拙诚。”信矣!像刘晔这样既明且智的人,如果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可以与古之上贤媲美。可他偏好计谋,为人不诚实,结果内失君心,外被同僚鄙视,最终身败名裂,岂不可惜!

其实现实社会也是如此,如今很多心灵鸡汤都是讲如何为人处世,或者在职场上如何出人头地,说的口若悬河、眼花缭乱。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按照“巧诈不如拙诚。”的原则,诚实守信就好了,也许一段时间会有误解、不快,但终究会理解赞赏的。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曾写过一幅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光明磊落地生活、工作,把精力都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人生会轻松、快乐许多。

西方有句谚语:“诚实是上策。”也是这个道理。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通用1000字【篇8】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中国历史文化之大成的名著,内容丰富而博大,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完,仅靠白天是不行的。因此,我没有放弃夜读。夜来读书是我多年的习惯,美中不足的是无法利用窗外的景色来调整情绪和精神,唯以提神的就是几种不知名的夜莺的啼叫声。每当此时,便想起国内北方的老家。而今,老家早已不同于20年前,即是白天也很难听到鸟的鸣叫声,夜来更是寂然。这里则不然,有几种鸟通宵达旦地叫。书读困了的时候,静静地听一阵银铃般的鸟鸣声,也是很有情趣的。鸟的啼叫与读书的心绪常常交织在一起,“听夜”也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

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我全面系统地读完了《资治通鉴》,并作了数万字的摘录和评述,特别是有关西北人文、历史、地理与文化的载记。

屈指数来,自87年初读《资治通鉴》始,至今已有十二个年头了,但先前总是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读,有些地方早已读过十余次了,有的章节还未介入,全面而系统地读,这是第一次。要紧的是,读书过程那种独特的环境和氛围,那种心境不同于在国内,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异国他乡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感受异域风光,会使人感悟到中国历史之绵延悠久;中国历史文化之博大精深;还有那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深邃及其独具魅力的创造性。同时,也使人感悟到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对世界历史文化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历史贡献。她是那样的宏大壮阔,那样的深邃浩渺。

在非洲读中国历史典籍,追溯中国文化渊源的同时,就想思索一个问题——人类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就古人类的沿袭与旧石器考古资料的陆续发现,在世界范围内看,十九世纪,欧洲是人类进化中心的观点较为盛行;但是,1929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的发现,却是世界古人类化石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国内外为此而震惊,人类起源欧洲中心说受到质疑。此后,由于非洲一系列考古发现,又出现了非洲起源说。70年代以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再一次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预示着中国所在的亚洲也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写到这里,似乎该打住了。在一块完整的时间内集中读完《资治通鉴》,对于我来说,恐怕是终其一生也不会再有的事了。相对于在国内的工作时间,的确是一段难得的时光。在国内上有老下有小,要工作要养家户口,又要忙于生活琐事,读书写字都是挤时间,哪里能觅得这么一段悠闲无虑、一门心思读书的时间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记下了这个不能忘怀的读书环境和这段充满着如春的时光和日子,而今细思起来不由热泪盈眶……。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通用1000字【篇9】

早就听说《资治通鉴》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前些日子,在朋友家偶遇此书,征的朋友同意后,我便拿回家来读。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著的,本书详细记载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历时1360年间,各个朝代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被历代政治家所推崇。

书中着重记载历朝历代无数政治人物的盛衰浮沉、宫廷风云变幻以及重大战争始末。但是,看完此书后,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所载的每一场血腥战争。在认真阅读、品味的同时,我仿佛置身其中,仿佛听到古代战场上鼓角争鸣和将士的厮杀声、呻吟声,当然还有老百姓的叹息声。

每一场战争,都有一个所谓的接口和理由,比如平息叛乱、清君侧、收复失地等······但是,无论有着怎样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能掩饰那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们的真正目的,那就是为了让他们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这样,无数血洒疆场的将士和平民百姓就成了每场战争的牺牲品,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由此,不禁使我联想起最近几年,以西方个别国家为首所发动的几场战争,比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南联盟战争。

与古代战争不同的是,现代战争以高科技尖端武器为主,军人伤亡率较低,然而,最为遭殃的是仍是平民百姓。

在电视画面上,当我们看到一颗颗杀伤力极强的炸弹落在平民区的同时,有多少无辜平民随之丧命,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和儿童以及老人们可怜、无助、愤怒的眼神清楚地告诉我们,他(她)们渴望和平,然而,在残酷与血腥的战争面前,在炮火和硝烟的笼罩之下,他(她)们的眼神和呼唤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

因为战争,无数平民死于非命,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无数孩子成为孤儿,更有无数人沦为难民······想到这里,我们不仅要愤怒地问那些以各种理由发动战争的政治巨头们,假如这些人当中也有你的亲人,你会做何感想?当你们坐在庆功宴席上分享胜利的喜悦时,可曾想过那些因为战争失去家园和亲人的人们?

当然,自古至今,那些在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等正义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和那些运筹于帷幄之中的谋士们,固然可歌可泣,功不可没,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和遗忘那些为了致力于世界和平而付出努力的正义之士。

试想,如果我们的世界大家庭的各个角落,真正到了铸剑为犁、永远没有战争硝烟的那一天,全人类都能团结、欢乐、和谐的相处,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将是何等的美丽。

我想,作者虽在书中列举无数战争事例,其最终目的并不是教人们如何相互为敌,而最重要的是,让后人吸取历史的教训,已达到前车之辙后车之鉴的目的吧!

面对战争,我束手无策,然而,我愿同所有致力于世界和平的人们一道大声呼吁: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通用1000字【篇10】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编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近来,有幸在局图书室借到黄锦鋐等27位教授撰译的《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和第五辑(隋、唐)。闲暇之时,认真进行了阅读,对秦—汉、隋—唐朝代更替时期统治阶段执政政策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国家兴衰感想很多。

纵观秦朝、隋朝统治史,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短命的王朝。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但秦王朝统治仅持续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建国初期,也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但统治时间也仅有37年。秦朝、隋朝迅速灭亡,究其原因,与秦朝、隋朝统治阶级实施苛政,毫无限制地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系。秦朝在统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养,国力尚未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就大兴徭役,仅建造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所征发的民工就达300万人以上,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缴。隋炀帝统治期间,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伐高丽,每年役使民众数百万人,弄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西汉、唐两朝统治阶级在总结吸取秦朝和隋朝灭亡的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施行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注重节俭,实现统治分别达到210年,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如果不能正视历史,摆不正与人民的关系,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自以为是,肆意妄为,其后果轻则脱离人民,重则损害人民,必然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

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总结吸取国内外历史更替和封建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探索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试点,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这就要求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实,使人民群众觉得有盼头、有奔头。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骆驼祥子》读后感600字左右初一9篇

下一篇:《资治通鉴》读后感300字个人感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