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800字心得体会
乌合之众800字心得体会(通用5篇)
写心得的过程中,需要对所学的知识、技能或者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助于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写好乌合之众800字心得体会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乌合之众800字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乌合之众800字心得体会篇1
《乌合之众》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作者是一位法国人,他的血液里带有法国人特有的激进与狂热。我并不是十分认同勒庞的观点,勒庞在书中阐述个人一旦形成群体,群体就会拥有个人永远都不会拥有的一些心理与思想,一个温和的人在融入了群体之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例如革命爆发,他就可能会成为一个暴。他还认为群体所体现出来的种.种特质是人类处于原始状态才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在他的笔下。群体毫无理智可言,他们极容易受到暗示和煽动。群体对既有真理的维护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谁只要动摇了真理的权威性,群众就会十分残忍的对待他。希帕蒂娅是生活在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女数学家。她既聪慧又美丽。
由于宗教迫害,希帕蒂娅在回家的路上被人们脱光了衣服,对这位伟大的女数学家施以暴行——他们用蚌壳割下了她的肉,又将她的尸体焚毁。这在我们看来是十分残忍的举动,可是群众们却可以做出来。我相信在他们只是个体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来的,也许连想都想不到。
先且不说勒庞的观点是否有些不妥,但他在书中举出了大量的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例如十字军的远征(勒庞在书中举了大量与十字远征军相关的例子)以及拿破仑。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例子之外还有关于马萨罗尼的故事,布瑞维利尔夫人等等。这使你即便不认同他的观点,却还是不得不说他的观点是那么的令人信服,但是既然是研究大众心理的书,举例子的话是不是不光要举西方国家的例子,更应该有亚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的例子呢。
勒庞的用词也大多带有完全肯定的色彩。“必须”“一定”之类的词语在他的书中经常出现,相反“可能”“也许”之类的词却很少出现,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这样大胆的用词也是我对这本书十分痴迷的原因之一。
我十分喜欢心理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而选择了学习新闻。我认为新闻学可以帮助我认清大众的心理,他们是怎样思考的,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又为什么会像勒庞说的那样出现“群众是盲目的”类似这样的观点,又是否因为群众是盲目的,是狂热的,又是容易受到暗示的,所以才会出现法西斯时期那样疯狂的状态。我对人们的思想着迷,但是我更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着迷。
乌合之众800字心得体会篇2
读勒庞在一个世纪前写的这本《乌合之众》,就像是在读一本二十世纪的人类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见,察觉了群体——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的各种特点及影响,并预见到,群体在一个愈加明主的社会中必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将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庞该是个种族主义者。恕我可能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无知,但纵览全本书,“种族”这个词出现得最多次。勒庞认为:种族是决定人类行为最深层的因素。正是种族保留下来的“生理解剖学的”因素,决定了人类的无意识动机,而无意识动机又是群体行为的动因。所以,即使群体一律的无知、多变、冲动……但表现出来的方式又因种族而有所不同。
勒庞应该也是个精英主义者。在书中,他毫不掩饰对安德鲁撒克逊民族的崇拜,深为认同后者个人主义的民族特性。而他却多次地将法国大革命归结于本民族群体意识的主导,失望之情可见一斑。
看书时不时被他武断、不加推导的结论所烦,认为其要是放在当代,可能连出版的机会都没有,或是很快就销声匿迹。然而,这本书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后,还能被人所关注,被许多社会学家尊为“研究社会心理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依本人拙见,还应归功其对于未来强大的预见能力。二十世纪世界的两次大战,不都是群体行为被诱导出、传染、放大后的结果吗?在看我们中国解放后的那场浩劫,不也是一场群体的狂欢吗?尽管勒庞的论证缺乏依据,但他仍能不无预见力地指出:“那些领袖们,杜撰一个模棱两可的词汇,描述一个伟大的图景,鼓动群体……而这些新东西不过是过去的专制换了张面孔……”正是群体最深层的无意识动机的稳定,人类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复过去——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和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
就写这些吧,大多数感想还是要边看书边才能蹦出来的。最后勉励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怀疑精神,永远不要随波逐流。
乌合之众800字心得体会篇3
《乌合之众》:深入探索大众心理的镜子
在阅读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之前,我对大众心理的理解仅限于对群体行为的初步认知,而这本书却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大众心理的复杂性。这是一本能够让你深入了解大众心理,对群体行为和思维方式有更深认识的书籍。
首先,我被勒庞关于群体心理的特征所吸引。他认为,当一个人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们的个性和理性常常会被群体的无意识所淹没。他们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成为了群体的一分子。这种群体心理的形成不仅影响了个体,也影响了社会和政治结构。
其次,我深受启发的是勒庞对于舆论的力量以及其如何影响社会的认知。他认为,群体心理具有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引导人们接受任何观念,包括那些可能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的观念。勒庞强调,舆论是一种情绪化的表现,而非理智的反映。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在一些极端事件中看到了那样的言行,而那些言行往往是情绪化的,而非理智的。
此外,勒庞的《乌合之众》也让我对大众心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大众心理并非单一的、一致的心理状态,而是由许多不同个体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每个个体都有他们自己的想法、信仰和情感,但是当他们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们的个性和理性可能会被群体的无意识所淹没。这解释了为何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看到的群体行为可能是情绪化的、不理性的,甚至是危险的。
最后,我认为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书籍。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大众心理、群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新视角。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舆论和群体心理时,要保持理智、审慎的态度,以免被情绪化的言论所影响。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制定社会和政治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大众心理的复杂性,以及群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总之,《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能够让你深入了解大众心理,对群体行为和思维方式有更深认识的书籍。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大众心理、群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新视角,并提醒我们在面对舆论和群体心理时,要保持理智、审慎的态度,以免被情绪化的言论所影响。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制定社会和政治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大众心理的复杂性,以及群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乌合之众800字心得体会篇4
《乌合之众》:一部探索大众心理的杰作
在浩如烟海的文化作品中,《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部韦登道夫的著作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群体心理的深入探索,这本书不仅揭示了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原理,更以其独特的视角,使我们重新审视大众现象,从而对群体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勒庞提出了“乌合之众”的概念。他认为,当个体融入群体中,他们的个性和理性往往会被群体的氛围所淹没。这种淹没并非全然的抹去,而是一种再定义。在群体的影响下,个体往往会失去自我,表现出情绪化、过度简单化的行为。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会与大众趋同,而并非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
然而,勒庞的观察并非全然的悲观。他认为,个体在群体中虽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他们也会在群体中获得一种安全感,因为这种安全感来自于群体的力量。这一点在应对突发事件或危险情况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个体处于群体中,他们面对困难或危险时的恐惧感会减轻,同时,他们也会因为群体的力量而感到安心。
《乌合之众》还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察,比如群体行为中的“情绪化”。在勒庞看来,群体往往更容易被强烈的情绪所驱动,而不是理智。这一点在近年来的社会事件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占领华尔街”运动和法国的“黄背心”运动。在这些运动中,民众的愤怒和失望情绪被推向高峰,群体行为也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化特征。
最后,勒庞的《乌合之众》不仅是一部揭示大众心理的杰作,也是一部充满洞见的心理学著作。它提醒我们,尽管我们在群体中可能会失去自我,但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我们可以在勒庞的著作中看到,群体行为并非简单的盲目跟随,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总的来说,《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不仅揭示了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原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大众现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大众行为,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
乌合之众800字心得体会篇5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完成于1895年,作为一本心理学专业著作,其中的概念及其表达都相当通俗易懂,不难看出它最初就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大众心理研究”。这种方法既是残忍的,同时也是极为有效的。勒庞在书中提出的许多理论,就其用词的犀利而言,绝不亚于鲁迅的讽刺小说。勒庞说:“所谓的英雄或暴君,从未真实的存在过,他们只是人们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来的人物”,“候选人必须用最离谱的哄骗手段,才能征服选民,同时还要毫不犹豫的做出最令人异想天开的承诺”,这些话语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在他的叙述中,集体的力量之粗蛮,方向转变之迅速,思维方式之简单,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勒庞的研究是否足够客观和全面,作为非专业人士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要将其生搬硬套于此时此刻的中国也绝对是不可行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对于“群体心理”,“群体意见与信念”的叙述,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语境中是有一定价值的,是值得我们深入思索的。
“团结力量大”在五十年代后期开始长期被扭曲理解为“团结则战无不胜”和“团结则无所不能”,这是群体不承认障碍的一个表现。当全社会充斥着一种“只承认前进不承认停滞和后退”的氛围时,个人很容易被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裹挟,进而半信半疑的成为群体中推波助澜的“帮凶”。也正如勒庞所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必然会被这种气氛感染,但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那么他就会沦为群体情感的敌对方。”在特殊时期,这种“站在人民的敌对面”的行为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恶果,甚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而在当今社会,这种自我意识的消融和群体情感的同化似乎不那么容易发生了,但在“天涯”和“猫扑”等网络论坛上,这种群体表达简单、夸张、粗暴、直白的倾向仍然随处可见。“暴民政治”是否随着技术的进步转入了更为隐蔽的表达空间?而在情感的表达上,“网友”们往往极其统容易受到暗示,逻辑往往也是极为简单的。由于基数的庞大(或者由于网络本身匿名的性质导致了这样的幻觉),网民往往包办了“执法者”和“审判者”的角色,“人肉搜索”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