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课堂 > 礼仪 > 传统礼仪 >

焦作民俗风情礼仪

炙雪分享 310776

炙雪 分享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焦作的历史悠久,因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址,是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焦作民俗风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民俗风情

圪蹴吃饭

焦作一带乡村,男人们吃饭是不就桌子吃饭的,喜欢圪蹴着吃。吃饭地点也不在家中,往往是夏天在村中的井台、院中的过道,冬天就在屋后的朝阳墙根等处吃饭,吃饭用的都是如同盆一般的大号海碗,食量大的可吃两碗。

过道乘凉

焦作传统的四合院中大门通向院落之间都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长有10多米,短的也有六七米。

邻里之间,其乐融融

一到夏天,穿堂风袭来,女人们做女工、男人们吃饭,都在过道中乘凉。女人们东家长西家短唠叨个不停,男人们则赤裸上身,吃饭纳凉,婴幼儿也在小木车内休息玩耍。

端饺子

在过去,普通人家只有到了春节才能吃上饺子,饺子自然成了人们饮食中不可多得的食物,家中凡遇到家庆活动,或是改善生活等不寻常的日子,才能吃上饺子。

如遇自家吃饺子,别人家没吃饺子,和睦的邻居就会多煮上几碗,然后挨家挨户送上一碗,受者也不推辞,总是笑纳,然后在家中分吃一碗饺子解解馋。邻居之间亲如一家,穷帮穷,互相照应,形成民风。

百家饭

俗语说:猪吃抢食上膘,人吃百家饭长得结实。邻里之间遇到开饭时间,都会给邻家的小孩一些好吃的。小孩们也会东家瞅瞅,西家看看,看着有好吃的就吃。大人们也不见怪,也不责备,任由他吃东家,喝西家,因为他们深信,吃百家饭的孩子会长的更结实。

千家衣

有一种说法,孩子吃“百家饭,穿千家衣”,会平安健康,人们都希望孩子无病无灾免遭夭折,就会向邻家索取他们的旧童装穿,同时也会主动为邻居家的孩子提供旧衣、旧裤穿。这些其实都是穷的原因,孩子们就通过这种拾衣穿,逐渐长大成人,直到十几岁之后才能不再拾衣服穿,才能拥有一套按自己体格裁剪的衣服。

借屋相亲

“穷不帮穷,谁照应;隔着墙是两家人,推了墙就是一家人”,这是旧时人们的邻里观念,家中男孩儿到了结婚的年龄,往往因为家徒四壁,没人提媒。倘若有人提亲,就会向条件稍好的邻家提出借屋相亲以粉饰自己的家境,赢得女方的好感,促成婚姻。

焦作的年俗

扫尘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焦作祭灶风俗

祭灶必祭在家

在焦作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祭灶时,凡在外的人都要赶回。

小时候,印象很深刻,祭灶那天,在亲戚家,或在朋友家玩时,下午必须赶回家,要不然就会说,今年祭灶祭别人家了。

祭灶火烧

这里说的火烧,和大街上卖的烧饼并不一样,工艺更加古老。随着煤火、煤球火的淘汰,而渐渐的消失,现在渐渐用烧饼代替了。传统的祭灶火烧用糖做馅烙的,里面包含红糖、白糖、花生仁、核桃仁、瓜子等。并且需要做18个。

买芝麻糖

在焦作,祭灶当然少不了芝麻糖了。小时候,最喜欢吃芝麻糖了,既有麦芽糖的甜香,又少了麦芽糖过分的黏牙难嚼,真是属于小孩子的美味。传说中,麻糖又黏又甜,就是要糊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回到天庭乱说去。然而到最后糊住的往往是小孩子的嘴啦。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升旗文化礼仪的常识

下一篇:佩戴首饰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