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有哪些风俗礼仪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灿烂多彩,各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禁忌。
少数民族的风俗
1、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2、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3、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4、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积石山县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5、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婚俗
1、哭婚
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2、抢亲
在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即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
3、阿夏婚
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
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走访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他人有同样的关系,这种婚姻是一种母系社会制的残余。
4、踩月亮
是苗族青年交友和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
春节风俗
1.藏族人民在春节这天一定会穿最漂亮的衣服,佩戴自己最珍贵的首饰,哪怕是经济条件不好的,也一定得预备一件过年的新袍子,和一两件相对粗糙的饰品,这在藏话被称为“萨举”,汉语就是新装的意思。在藏历正月初三这天,藏族人会成群结队,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进行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的活动。而在藏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则会一起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夫们会穿上春节的着装,把自家强壮的耕牛打扮得“漂漂亮亮”──额头将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要插着红色旗子和彩色的羽毛,肩上被彩缎挂满,缎子上点缀着好看的贝壳和松石,尾巴上还会系着五彩斑斓的绸带。
2.蒙古族向来喜欢白色,因此将农历正月尊为“白月”,于是过春节就是“白节”。蒙古族过春节的准备工作需要很长时间,要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要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而外,人们还要着新装,骏马需佩红缨和新鞍,最重要的是把放着哈达的整只牛、羊奉送给至亲好友。在正月初一的凌晨得先向长者敬一杯辞岁酒,然后再向同辈敬酒,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而且初一给长辈拜年必须要在上午。
3.壮族人民过除夕,每家每户都会杀鸡宰鸭,还要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而且除夕的米饭一定要蒸得很多,这样象征着家庭富裕。粽子是壮族春节最为特殊的食物了,壮族的粽子是当地高贵的食品,制作的特大粽子,一般重达一二十斤,味道堪称是一绝。在正月初一和初二壮族人民待客一定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还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庆祝活动,场面十分热闹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