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课堂 > 安全知识 > 饮食安全 >

转基因食物安全性

故辞分享 68889

故辞 分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章附则第九十九条规定: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转基因食物安全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转基因食物安全性

很少有一项技术像转基因这样,让各方观点如此对立:相互矛盾的实验证据,极端对立的利益表达,莫衷一是的研究结论,让消费者无所适从。近日有专家发表的“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同样安全”等论点,让转基因的争议再起波澜。

如何对待转基因食品,世界各国态度不一,科学界也有很大分歧,或许这种争论将长久持续下去。然而,对消费者来说,比争论更重要的是对转基因食品消费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转基因农产品离我们有多远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转基因农作物的推广,转基因农产品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统计数据表明,28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全球约81%的大豆、35%的玉米、30%的油菜都是转基因产品。

截至目前,我国共批准发放7种转基因植物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即1997年发放的耐贮存番茄、抗虫棉花安全证书,1999年发放的改变花色矮牵牛和抗病辣椒安全证书,2006年发放的转基因抗病番木瓜安全证书,2009年发放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安全证书。

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彭于发介绍,目前国内的转基因农作物主要是转基因棉花,转基因番木瓜也有少量种植。

进口农产品有哪些是转基因品种呢?我国先后批准了转基因棉花、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4种作物的进口安全证书。除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的种植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用途仅限于加工原料。

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告诉记者,国内超过一半的油脂消费都是大豆油,90%的大豆油原料为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食品安不安全

自从1996年转基因作物实现商业化种植以来,转基因可能是农业史上最有争议的技术。支持者认为转基因技术能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反对者则从食用安全、生态安全和主粮安全等方面提出质疑。转基因技术是“潘多拉魔盒”还是未来农业之路?技术风险能有效预防吗?种种纷争公众也很难辨明。

在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林敏等生物学家看来,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拓宽了可利用基因的来源,实现了育种工作的可预期、精准、可控、高效,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是生物育种的技术革命。

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罗伯特说:“在农业领域,在这日益恶化的环境中,这项技术让我们能够少用水或杀虫剂。而且并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健康有害。”

但也有专家表示,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潜在威胁值得警惕。生物技术理学博士、天津科技大学教师王芳说,抗虫作物可能会使食物链中断,而昆虫在进化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毒性蛋白的抵抗能力,出现所谓“超级害虫”。

“美国环境保护局规定,在种植抗虫害转基因作物的田地周围,必须保留一块专门种植普通作物,让害虫有个避难所。”王芳说。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朱祯研究员认为,吃含有基因的食品或含有转基因的食品将会改变人类遗传特性的担心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从长远来讲,转基因食品跟常规育种得到的食品一样,并没有产生有别于其他食品新的不可预期的问题。

而世界卫生组织在2007年《关于转基因食品的20个问题》的文件中曾谨慎地说:“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

教育部食品营养与安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天津科技大学教授王俊平认为,化学目标物安全性的检测很明确,比如三聚氰胺,而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评价非常复杂。

消费者应有知情权

有关转基因安全性的争论短时期内可能很难分出胜负,一些专家表示,应该充分保证群众对转基因食品消费的知情权。

“跳出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之外,人们有权知道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到底是什么,应该充分维护人们对食物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农业政策专家、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程同顺说。

“任何商品都必须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商品真实的信息情况必须提供给消费者。”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顾问、律师邱宝昌表示,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权利,同时这种规定也是经营者的义务。

南开大学张翔博士认为,规范并完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至关重要,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和销售要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公开和尊重消费者选择权的基础上。

“在相关争论仍在继续的情况下,我们国家应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标识管理。”王俊平说。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近年来,常有一些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污染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导致有不少人开始排斥一切“人工”生产的食物,追求“纯天然”。他们认为,所有的工业化生产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包括转基因农作物,都是与“自然之理”相违背的。

实际上,追求纯粹的“纯天然食品”,根本无法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而且,用小作坊式的食品加工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监管,更容易造成有害物质滋生,例如花生、玉米等如果保存不善,会被霉菌污染,产生剧毒的黄曲霉素和伏马霉素。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理论上说,万一有人有意或无意在作物中转入了能表达有毒物质或过敏物质的基因,那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这种潜在的风险是存在的。所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发展转基因技术的时候,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科学家们也都特别强调,需要加强对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潜在风险的控制。但风险不是现实的、已经存在的危害或危险,而是指某一特定环境下,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随后,世界各国都建立起自己的评价体系,对要上市的转基因产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检验。虽然各国进行安全评价的模式和程序不尽相同,但总的评价原则和技术方法,都还是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制定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在1997年提出的用于评价食品、饮料、饲料中的添加剂、污染物、毒物和致病菌对人体或动物潜在副作用的科学程序,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制定风险性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开展食品风险性评价以及进行风险性信息交流的基础。

食物被消化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

转基因植物用作食物引发的担心,一方面是人类作为食材和加工品(食用油等)食用,另一方面是用作动物饲料后出产的肉、蛋、奶等。

其实,人类吃下食物后,食物里的淀粉、核酸、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需要在消化道中消化酶的作用下变成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核苷酸、氨基酸、脂肪酸等),才能被人体所吸收。

口腔里会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把食物中的淀粉类物质水解成小分子。我们常说的“细嚼慢咽”,就是指充分地咬碎食物,并让淀粉酶充分与食物混合在一起。

食物顺着食道进入胃中,这里有强酸性的胃酸和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又有胰腺分泌的胰液与其中的胰蛋白酶。蛋白质在胃蛋白酶与此后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原有的长链状结构不断被打开,最后分解成小分子的氨基酸,才能作为营养物质被小肠壁吸收。在体外实验中,按照要求,转基因食品必须在10分钟内被完全消化分解,否则就不能通过。因此,通过安全性评价的转基因食品不会在体内滞留积累。由于食物中的蛋白质不会改变生殖细胞的基因,因此,假如人吃了以后会造成健康上的危害,那也只会对本人有效,不会在3代以后才表现出危害。

食物中的DNA暴露在在消化道中,会分解成核甘酸等小分子物质被人体吸收利用,不再发挥DNA的功能,更不会插入生殖细胞的基因组中而对后代造成影响。

人体消化蛋白质过程示意图

几乎所有食物中都含有蛋白质和DNA,无论是非转基因食品还是转基因食品都是如此。当然,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还是有一点差别的:一般转基因作物会增加功能基因,比如抗虫作物中增加了Bt基因,因此转基因食品中可能含有少量Bt蛋白。

于是有人说:“连害虫都不吃的作物,人能吃吗?”

其实,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不了解生物农药的作用机制。

人和其他脊椎动物(鸟类、鱼类、家畜类)胃液的pH在1.5~2.5之间,属于强酸性环境,并且含胃蛋白酶。而Bt蛋白只有在碱性环境中才能被激活,因此,进入人等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以后,会很快被消化酶分解为氨基酸。所以,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就算吃了抗虫转基因作物表达的Bt杀虫蛋白,也不会中毒。其实,Bt生物农药早已投入使用,甚至在自然环境中,人们也会接触到Bt杀虫蛋白,这些并没有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

在描述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吃起来一样安全的时候,权威机构会说,它们是“实质等同”的。例如Bt抗虫转基因作物,可等同于普通作物、Bt基因DNA和Bt蛋白。其中DNA是一般认为安全的成分,无需单独检验。因此,只需确认Bt蛋白无毒,就可认为Bt抗虫转基因作物和普通作物实质等同。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否需要几代人的检验?

有人认为,推广转基因食品,首先要保证转基因食品的绝对安全。即使现在吃了没事,不经过十几年甚至几代人的检验,怎么能知道对人没有害?

乍听此话似乎有一定道理,因为安全与否都需经过长时间的检验。但从科学上说,这种观点在思维和认知上是有问题的。

第一,什么是安全的食品?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安全食品包括三个要素: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从法律上来看,通过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获取了上市许可的食品就是安全的。现行的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评价,包括了营养学、毒理学和致敏性的评价实验,这些评价方法本身就是上百年间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提炼,足以排除可能出现的种种潜在危害。此外由于社会舆论的要求,也加入了实验动物三代繁殖等内容,能在相当程度上预估实验动物后代的安全风险。当然,如果一定要求什么“绝对安全”、“绝对没问题”,目前是没有实验能证明的。但是,世界上又哪有“绝对安全”的食物呢?在传统食物中,槟榔和红肉均为一级致癌物;传统育种方法如诱变和杂交,其基因的变化远比转基因更不可控。从目前来看,只有科学方法能够有效评估哪些食物相对安全,哪些食物相对不安全,而主观的臆测对于实证毫无帮助。

第二,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已有长期和大规模实践的经历。每年有上亿公顷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数亿吨转基因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数十亿人食用转基因食品,尚未发现任何有真正科学证据的安全问题。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技术办公室的创始人亨利・米勒(Henry Miller)是一位医师兼分子生物学家,他表示:“在美国,超过80%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仅在北美地区,消费者使用了超过3万亿份含有转基因的食品,未发现一起有记录的不良反应。”

第三,也有人认可转基因研究可以推进,但又认为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应当几十年后再说。这种说法忽视了农业科学研究并非是阳春白雪,而是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收取丰厚回报的产业。我国在转基因领域投入了大量科研基金,如果成果仅仅是论文、报告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话,将大大打击科研人员的热情,并影响商业公司投入的积极性。

怎样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依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我国制订了《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评价规范和技术指南》。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

包括供体与受体生物的食用安全情况、基因操作、引入或修饰性状和特性的叙述、实际插入或删除序列的资料、目的基因与载体构建的图谱及其安全性、载体中插入区域各片段的资料、转基因方法、插入序列表达的资料等;

第二部分是营养学评价:

包括主要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分析;

第三部分是毒理学评价:

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等;

第四部分是过敏性评价:

主要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过敏原评价决策树依次评价,禁止转入已知过敏原。另外,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中外来化合物蓄积情况、非预期作用等方面还要进行安全性评价。

2009年我国颁发的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经过了长达11年的严格科学评价。

在营养学评价方面,主要做了营养成分、微量元素含量以及抗营养因子等方面的比较实验,转基因大米与相应的非转基因大米营养成分相同,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

在毒性评价方面,主要做了大鼠90天喂养试验、短期喂养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三代繁殖试验、慢性毒性试验以及Bt蛋白的急性毒性试验,对实验动物没有不良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__,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在致敏性评价方面,主要做了Bt蛋白与已知致敏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Bt蛋白与已知致敏原蛋白无序列相似性,不会增加过敏风险。

检测机构还做了外源蛋白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转入基因的表达蛋白易于消化,在人体吸收代谢、有效成分利用等方面是安全的。

根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安全性评价结果,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及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等单位检测验证表明,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与非转基因对照水稻同样安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粮食安全储藏的基本条件

下一篇:做好食堂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