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
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15篇素材参考)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这里分享一些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下载,供大家写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参考。
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篇1
教学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__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流程
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暂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师布置操作要求: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但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请同学们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PPT出示:下图)
2、师提问: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暂停)
3、师归纳长方形边的特征:(课件演示:长方形对折)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的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相等。
4、师提问:再来看看长方形的4个角?这几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暂停)
5、师归纳长方形角的特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PPT图片演示)
6、师提问: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你从操作中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
7、师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流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你们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特征吗?与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暂停)
2、师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的演示:
3、你们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师: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1
(注:钉子板改为点子图,由现场老师上课之前给每位同学准备好)
师:你会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暂停)
2、师:你画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暂停)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2
1、师:大家刚才已经能利用点子图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两幅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拼之前,请同学们先想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拼。(暂停)
2、师:同学们已经拼出来的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互动工具软件演示拼的过程)(右上图)
3、师提问: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为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暂停)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3:
1、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活动。你会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吗?(暂停)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暂停)
3、师小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比宽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5:
1、师:刚才我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暂停)对了,只要告诉别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做书上想想做做5.(课件出示)(暂停)
2、看看你填的结果是否正确,和电脑老师对一对。(暂停)
流程九:教学“想想做做”6:
师: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形状?(暂停)你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来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暂停)
第六段:全课总结及拓展
流程十、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征的?(暂停)同学们,只要你乐于探索,还可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里面更多的奥秘。瞧,老师这里就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们有兴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创作更有趣的图画。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4(选做)
1、师:我们来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你们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大家来交流。
2、师:(结合PPT演示)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想到几种拼法?是这样的两种吗?一种是将这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
3、师:将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如果将这些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也有下面的两种拼法。一种是将这1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1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1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厘米和2厘米。
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了解使用假设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尝试和列表中经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对于鸡兔同笼问题,只有个别的学生在校外曾接触到会用方程法列式计算。大多数孩子不知道怎么解决,更不要说多种方法解决了。由于方程是学生五年级新接触的内容,所以大多孩子还不习惯用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不会主动想到列表。基于学生的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假设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准备在第二节课体会方程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尝试、分析中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了一件小礼物,猜猜多少钱?猜对了就送给你?
教师:这样漫无边际的猜测什么时候能猜到啊?你们不想问我点什么吗?
生:在什么范围?老师告诉范围
教师:刚才同学们每一次猜测实际都是一种假设,假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以假设为基础的,假设有对有错,那错误的假设有没有价值呢?每一次假设都会帮我们排除一种错误,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只要不断尝试下去就会成功。今天我们就利用假设的方法共同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示课件。学生一起读出课题。板书:鸡兔同笼
2、师:你们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你知道它出自哪吗?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着鸡兔同笼的问题,孙子算经共分三卷,(出示课件),你们知道鸡兔同笼问题记录在哪卷了吗?
3、(课件出原题)读题
师:那就让我们看看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记录这一趣题的。(出示课件)
学生读体,并理解雉的意思,请一位同学译成现代文。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孙子算经》的历史,增强数学课堂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起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师:哎呀,想想就头疼,那么多头挤在一起好乱啊,怎么解决呢?
记得我们数学上一种方法,就是当问题复杂不便于研究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研究,待找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你们记起来了吗?这是什么思想啊/这是化繁为简的思想
活动2【讲授】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教师:那老师就把数换小点,看看这类问题有什么规律。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学生也容易接受,将数目较大的数换成比较小的数,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汇报,教师选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板书。还隐含了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鸡腿和兔腿
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③鸡有2条腿。④兔有4条腿。
(二)猜想验证,教授列表法。
1、师: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和几只兔?
师:在猜测时,我们要抓住哪些条件?
师: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想对不还是错?那现在就把你们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2、学生汇报: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你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
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贴出表格)
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请这些同学为他们的方法命名。(板书:逐一列表法)
2)、哪个同学与他们的列表方法不同?(汇报,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你的调整策略,在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当计算验证腿数多时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调整?相反呢?)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补充调整方法和策略以及自己的发现。(贴出表格)
种不同的&39;列表(1)逐一列表(2)跳跃式列表(3)取中列表法
4、师:像这样把所有的情况在表格中一一列举出来,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三)教授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师: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
生:不会
出示课件
师:可笑的是兔子非常淘气,它觉得鸡两条腿走路很可笑,于是就抬起了两条腿,也学鸡两条腿走路了,此时从下面看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腿会减少
师:为什么腿会少呢?
生:因为是把里面的兔当成鸡来计算了,也就是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每只兔会少2条退。
师;如果比原来总共少了8条退,你能知道有几只兔子了吗?
生:4只
师:好,现在我们把刚才假设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师: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这时笼子里一共有几只脚呢?
课件出示:8×2=16(条)。
师:但实际是几条脚呢?(16条)与实际相比,脚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比实际少26-16=10(条)
师:为什么会少10条脚?少了的10只脚是谁的?
课件出示:因为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把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所以会少10条脚,这些脚是兔子的。
师:兔子的只数应该怎么算?
课件出示:兔有10÷2=5(只)
师:那鸡有几只?
课件出示:鸡有8-5=3(只)
【设计意图】简单地提问,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解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展,不仅能减低题目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板演假设全是鸡的书写过程
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讨论得出的信息,利用算式把这解题过程写出来?请同学们试试看。可以两人一组讨论完成。
3、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
总腿数:8×2=16(条)脚
比实际腿数少:26-16=10(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兔的只数:10÷2=5(只)
鸡的只数:8-5=3(只)
答:笼子里兔有5只,鸡有3只。
4、师:我们到底算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呢?(回顾与反思的过程)
(课件出示:3×2+5×4=26(条)脚,5+3=8(只)。
师: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5、师:刚才我们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的解题方法,我们叫做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设计意图】通过把解题思路的整理和归纳,向学生渗透什么是假设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6、师:现在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兔,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7、板书: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兔总腿数:8×4=32(条)脚
比实际腿数多32-26=6(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鸡的只数6÷2=3(只)
兔的只数8-3=5(只)
答:笼子兔有5只,鸡有3只。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利用假设法解题,这样不但可以加深与巩固对假设法的理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同一道题用同一种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8、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对比列表发法和假设法,你们觉得更喜欢哪种方法呢?(得出假设法更具一般性,列表发有局限性)
活动3【活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师:现在你有信心解决《孙子算经》里的问题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解题?(课件出示题目)
2、自己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幻灯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3、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师:我们的鸡兔同笼问题不仅在《孙子算经》中出现,也曾远渡重洋,传播到了日本,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流传甚广的龟鹤问题出示课件,它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并让生说说思路。
2、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师:生活中随处可见鸡兔同笼问题,看看这道题又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不同之处在哪?
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分析,解答,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拓展延伸
我们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们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解决的吗?
出示课件,学生自己读一读,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感受古人的聪明,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现在的解题方法与古人创造的“抬腿法”相比较,引导学生对祖先赞美,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热情。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你能尝试着编一道吗?
活动5【作业】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既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趣题,又解决了咱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吗?
生:方程的方法。
教师:对,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其他方法。今天数学作业是自己编一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出示课件)其实数学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大胆猜想,那么数学将会变得很美丽,你也会因思考而变得更有智慧。(出示课件)
五、板书设计
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意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1.课件一套
学情分析
相同加数的加法,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相同加数加法,用乘法表示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朋友们,大家好﹗去过宜昌的小朋友请举手,能告诉我你最喜欢在宜昌哪里玩,噢,那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下一次我去玩请你们给我当导游好吗?那我先谢谢大家。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数学王国一个好地方玩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乐园,希望大家能学得轻松快乐!.(板书课题:儿童乐园)
二、设置疑点,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儿童乐园》插图1.
2师:图中的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在玩什么呢?生答
师:你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内交流并列式计算)
3、学生汇报:要求每组提出最感兴趣的问题.
4、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板书:有多少人坐飞机?小火车上有多少人?划船的有多少人?坐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师:指名同学列式解决刚才的问题.
生:2+2+2+2=8(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呀?(加数相同)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板书(4个2)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针对2+2+2+2+2=8进行进行教学。师介绍如何列出乘法算式,读法与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板书: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师:黑板上的另外几道题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在草稿纸上试一试。
生: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生:4+4+4+4+4+4=24(人)4×6或6×4=24(人)
师:女生回答的非常棒,列了两种算式,那谁知道算式中“6”是从哪来的?
生:“6”表示有6个4相加.
三、巩固练习.
㈠,摆一摆小棒:要求:摆出能用乘法算式计算的图形,并列出算式
㈡、填一填.㈠式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9+9+9+9+9+9=表示_____个____相加,列乘法算式是____×____或____×____.
2、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3+3+3+3=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1+1+1+1=______×或_____×_____.
8+8+8+8+8+8=______×______
5+5+5+5+5+5+5=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9+9=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㈢、读一读.
2×34×67×38×23×54×48×12×9
㈣、看图列算式.
1.☆☆☆☆☆☆☆☆☆☆☆☆☆☆☆☆☆☆☆☆☆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
加法算式: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4.画一画:根据乘法算式画图,有困难的请用小棒摆一摆2×34×2
四、深化练习
一、师:刚才学习中大家不难发现学习的问题都可以用加法计算出结果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乘法,学习乘法有什么好处呢?
1、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三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100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1:9
10:90===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0.70.8=
=78=4
=7:8=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0.12:0.4: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用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指导】
1、要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采取讨论,自主探索等方式,多手段、多层面、多角度地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代数法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在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自主优化(如列表法中的从两边开始,从中间开始,依据数据跳跃猜测等),并注重不同策略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局限性和一般性。
2、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观察、猜想、证明、归纳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课初随意、无序的猜想到表格中的有序、有目的的猜想;从一般验证到表格中数据变化规律的发现;从列表法(8只兔0只鸡或8只鸡0只兔这两种情况中)很快自然联想到假设法(通过假设——计算——推理——解答的过程,掌握假设法的独特的特点)、代数法。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特殊到一般、从借鉴到创新、从肤浅到深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广角”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新增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作为本册教材“数学广角”中的唯一教学内容,也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数据替代《孙子算经》原题中的大数据的“替换法”解决问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既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又强调了解题策略的优化;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假设的思想和方法;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渗透了代数的思想和方法等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无疑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4、要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承鸡兔同笼问题是《孙子算经》中一道影响较大的名题,一直流传至日本等国,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众多数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教学中,我们把《孙子算经》中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原题和《孙子算经》中用“抬腿法”这种特殊而灵巧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用课件科学而生动地再现于课堂,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地传承和弘扬了经典的数学文化,较好地体现和提升了课堂的教学品味。
【知识结构】
第1课时鸡兔同笼(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3~105页例1及“做一做”、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列表法的表格卡片。
【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抽生回答。
2、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好呢?板书。其实,鸡兔同笼问题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古人在研究它,我们现代人还在研究它,而且还有很多外国人也在研究它。鸡兔同笼问题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那么多的人乐此不疲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们就会揭开这个秘密。你们有没有信心把这节课的内容学好呢?
【新课讲授】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出示“鸡兔同笼”画面。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鸡和兔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但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理解:相同点——鸡和兔都只有1个头;不同点——鸡只有2条腿,而兔有4条腿。
(二)列表法
1、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
2、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怎样才能确定猜的对不对呢?
3、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们猜测的数据填在答题卡上。师巡视,可能会出现如下四种情况:①随意猜,直到猜对为止;②从鸡的只数开始尝试,直到符合26条腿为止;③从兔的只数开始尝试,直到符合26条腿为止;④对半分开始尝试,不断调整,直到符合26条腿为止。
4、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
(三)直观画图法
1、师:刚才我们同学介绍了用列表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2、生1:还可以用画图——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鸡和兔的8个头,再给每只动物先安上2条腿,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因为每只兔少算了2条腿,所以一次增加2条腿,这样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腿安完,就要把5只鸡变成兔。所以在这个笼子里鸡有3只,兔有5只。问:你们听懂他的方法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3、生2:我也是用画图法——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鸡和兔的8个头,但我是先给每只动物安上4条腿,这样一共有32条腿,多了6条腿。因为每只鸡多画了2条腿,所以一次减少2条腿,这样一只兔就变成了一只鸡,要去掉多的6条腿,就要从3只兔的身上各去掉2条腿,这样3只兔变成了鸡。所以在这个笼子里鸡有3只,兔有5只。
师: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
4、你们觉得用猜想列表法或直观画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
生:我认为有局限性,当头和腿的数目较大时,用这两种方法会很麻烦。
5、是呀!假如鸡和兔不是同关在一个笼子里,而是同关在一个养殖场里,鸡和兔共有1000只,它们共有2700条腿。问这个养殖场里的鸡和兔分别有多少只?如果用列表的方法或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就太麻烦了。看来我们还有必要继续研究新的解题方法。
(四)思考交流你还能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
A、假设法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__X同学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
①假设笼子里的8只全是鸡,那么笼子里就只能有多少条腿?
②与实际的腿数不符,腿的条数少算了多少条?
③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当成2条腿的鸡,这样每只兔就少了多少条腿?
④少算的10条腿是把多少只兔当成了鸡来算?
⑤鸡的只数怎么算?
B、列方程解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除了假设法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方程的方法)
要用列方程的方法就必须找到等量关系式。
通过得到的信息能写出哪些等量关系式呢?(兔的只数+鸡的只数=8;兔的腿数+鸡的腿数=26)(课件出示)
这里我们需要求兔的只数和鸡的只数,共有两个未知数。那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数为x,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另一个未知数。让我们来试试吧。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可以用哪些方法?(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或列方程。)
(五)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这些方法来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你会用列表法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吗?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运用列表法和画图法解决这两道题,然后交流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猜测列表法、假设法等多种方法解决,但数字较大时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
=0.70.8 =
=78 = 4
=7:8 =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 : 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老师准备了绿,红,黄,白四种颜色的纸卡来分别代表这四个季节。绿色代表什么?红色呢?-?白色?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平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篇10
《物体分类》大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能将物品按用途进行分类。
2.能正确表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愿意大胆尝试,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掌握物品用途的相关经验。
物质准备:若干实物,图谱标记、实物图片,分类盒,分类板等。
活动过程:
一、以认识物品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整理物品,让幼儿初步学习按物品的用途分类。
1.引导幼儿将篮子里的物品,按照它们的特点分到篮子里的三个格子中,想想看可以怎么分。
2.分好后和同伴说说你的分类理由。
三、师观察幼儿操作并个别指导。
四、师幼互动交流。
师:谁来说说他是怎么分,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在一起?
五、运用图谱标记帮助幼儿梳理分类经验。
1.师:出示嘴巴、手、苹果、积木、汽车等标记卡,引导幼儿从中选出分别代表“吃的”“玩的”“用的”的标记。
2.师引导幼儿根据标记,将自己篮子里的物品按标记摆放好。
六、分组练习,巩固按物品的用途分类。
1.介绍操作材料。
2.提出要求。
3.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4.师小结。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是让幼儿能将物品按用途进行分类,并且能正确表达自己的分类理由。在活动中,我首先以“认识物品”导入活动,并让幼儿“整理物品”,学习按物品的用途分类,幼儿个个都能将物品按食物、日用品和玩具等不同用途进行分类,也能说出分类的理由。接着引导幼儿运用图谱标记“送物品回家”,幼儿也都能将自己篮子里的物品按标记摆放好。可是在接下来的操作材料中,幼儿在给物品按标记分类中产生很大的分歧,有的标记相差非常细微,有很多小朋友容易看错,虽然在操作之前我有提示过了,但了解是一回事,真正做时有很大一部分幼儿不仔细观察标记,都分类错了。而这一切都反应出幼儿对画面的观察不够细心,做事太过于急促。
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2课题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课型:练习课。
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篇13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操作、观察、交流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 经历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学生充分操作、观察、交流。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认识平均数
(一)创设情境,收集信息
情境:三1班第一小组有9人,进行投篮比赛,每人投10次。
呈现成绩统计图,介绍条形统计图名称、横轴、纵轴。
生:说说从统计图中知道的信息。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统计过程。】
(二)引发冲突,寻找方法
1. 呈现问题: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准一些?
学生可能 (1)男生投得准一些,因为男生最多的王华投中10个,女生最多投中9个。
(2)女生投得准一些。因为女生一共投中30个,男生一共投中28个。
(3)女生投得准一些,因为男生最少投中2个,女生最少投中4个。
(4)要比“平均每人几个”
2. 讨论、交流,产生比“平均数”的需求
【设计意图:以“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的开放性问题,关注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激活学生的相关资源,激发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问题相关的经验或信息来解决问题的勇气与信心,也为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设平台。】
(三)认识、理解“平均数”
1. 找“男生平均每人投中几个”
活动要求:同桌合作,可以在学具板上移移、动动,也可以在练习纸上写写、算算;
把结果和想法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合作,求出“男生平均每人投中个数”。
组织交流
移一移:学生在图上一边操作一边说
说明:用移多补少,使每个男生的个数变得同样多,男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
算一算:学生介绍算式及想法
说明:就是把总数平均分。
小结:通过移多补少,把总数平均分,都能找到男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7不是某一个人投中的个数,7代表4位男生投篮的整体水平。在这里,还可以说10、2、8、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7。
反思:7表示什么?
2. 找“女生平均每人投中几个”
活动要求:1.独立思考。2.把想法记录在练习纸上。3.把结果和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同时呈现移(1)、算(2)
生:交流“移”“算”的具体想法。
追问:这里为什么÷5?男生为什么÷4?
说明:要把总数平均分给对应的人数,才能得到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反思:6表示什么?与王蕾投中的6个意思一样吗?
3. 解决问题:男生投得准一些。
4. 回顾反思:
刚才我们比男生、女生谁投得准一些,这里的“准一些”,比的是什么?
板书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求男生的“平均数”借助学具板的移动操作、记录算式、同桌交流等活动,为学生理解“平均数”提供感性支撑,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渗透学习的过程结构、方法结构,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独立学习。求女生的“平均数”是运用结构,自主尝试方法。通过除数对比,渗透总数与份数的对应关系;通过平均数6与个人6的对比,进一步理解平均数表示的是整体水平。回顾反思明晰用“平均数”比较的合理性,有利于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本质。】
二、 实际运用,理解平均数
(一)想想做做1
(1)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笔? 你怎么想的?
(2)快速反应
2、4、6的平均数是( );9、11、13的平均数是( );10、20、30的平均数是( )。
【设计意图:运用掌握的方法求一组数的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想想做做2
情境:三条丝带,分别长14厘米、16厘米、24厘米。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1)选一选,平均长度可能会是哪一个?怎么想的?
A.14厘米 B.18厘米 C.24厘米
(2)议一议:为什么不选14厘米?24厘米?
(3)算一算,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
(4)快速反应:4个小朋友的平均身高范围在( )——( )之间【图】
【设计意图:感悟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三)男生平均数的变化情况
(1)个体数量增加,平均数增加
如果李明投中6个,男生平均个数会不会变?怎么变?
变成几了?快速找一找!
如果投中10个呢?平均数变成了几?
(2)个体数量减少,平均数减少
如果王华投中6个,男生平均个数会怎么变?平均数是几?
如果张勇投中5个、沈文投中7个呢?
(3)发现平均数随个体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意图:感悟“平均数”的敏感性。】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平均身高”“平均水深”“平均每人投中个数”“平均每个笔筒的支数”都是一组数的平均数,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平均数。
生活中的平均数信息【PPT】
带着今天对“平均数”的认识,走进生活,你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篇14
《物体分类》一课,是“空间与图形”有关教学内容的起始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几何体。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
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每一次活动前说好要求,做好示范,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2、学生回答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与专家交流后我也对本节课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虽然我在教学时注意关注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但是还没有真正的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到心里,如:
1、猜一猜的游戏因为时间的原因,我想要完成计定的任务,所以只是找两个同学做了一下,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去参与,使学生失去了再次感知想像的机会,我想如果能重上这节课,我会真正的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让学生去玩一玩。
2、在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当学生提出翻一面来比时,由于我没有理解学生的意思,所以没有抓这个闪光点,如果当时我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解释一下,这将是一个多好的生成。
3、评价方式没有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的是我要奖给学生什么,我的.喜欢就是学生应遵守的。课后专家们关于评价提出了建议,身体的语言是一种发自于情感的评价,胜过小红花这样物质的奖励,评价是可以延续的。
虽然这节课已经成为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小沙粒,但他留给我的思考却会一直督促我不断探索前进
精彩的小学数学教案篇1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1~5的序数;
2、帮助幼儿初步理解简单的序数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1、挂图《儿童乐园》;
2、5只小蝴蝶(有1只与其它4只颜色不同),数字卡片1~5,箭头卡片;
3、嘟嘟牛,胖胖猪,宝宝兔,贝贝羊,小王子图片各一张;
4、师1个黄色数块,4个红色数块,每个幼儿1个黄色数块,4个红色数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情境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引导幼儿整体观察。
师:"小朋友们,你们周六、周日休息的时候,都跟爸爸妈妈去哪里玩啊?"(幼儿自由回答)师:"那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的儿童乐园里看一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火车、过山车、排队的队伍并提问有关排序与序数的知识。
(1)小火车有几节车厢?从车头方向数过来,没有人的是第几节车厢?
师:小朋友们听!什么声音?呜......轰隆隆隆......(火车)这是火车的车头,这是火车的车厢,小火车有几节车厢?从车头方向数过来,宝宝兔坐在第几节车厢上?从车头方向数过来,第五节车厢是什么颜色的?从车头方向数过来,第几节车厢没有人?那会是谁呢?原来是数学王国的胖胖猪,它也在儿童乐园里,请你们来找一找。(请个别幼儿上来指出来)他指的对吗?原来胖胖猪在玩过山车的游戏。
(2)过山车有几个座位?从车头方向数过来,第四个座位坐的是谁?
师:过山车有几个座位?我们从下往上数,1、2、3、4、5,一共有五个座位。从下往上数,胖胖猪坐在第几个座位上?从下往上数,第四个座位坐的是谁?从下往上数,没有人坐的座位是谁?原来她是数学王国的小美丽,她呢?喜欢捉迷藏,就藏在儿童乐园里,手里还拿着一个气球,请你来找一找。请个别幼儿上来指出来)原来小美丽在排队买票。
(3)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从左往右数过来,拿气球的小朋友排第几?
师: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从售票窗口数过来,小美丽排第几?她后面排的是谁?那嘟嘟牛他排在从售票窗口数过来的第几位?现在该轮到谁来排队了?为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因为小小鼠排在从售票窗口数过来的第一位。
二、情景引入:
1、"数学王国的儿童乐园里这么热闹,吸引了很多小动物来,我们一起看看谁来了?"(师将儿童乐园挂图拿掉,出示小蝴蝶)"那小蝴蝶们也想排着直直的一横排飞去儿童乐园,你们谁来帮帮他们?(请个别幼操作)2、游戏:帮小蝴蝶们排排队,飞去儿童乐园喽!
师:"小蝴蝶们说了,我们还不知道为我们分别排在第几位呢?"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神奇的宝贝,你们看!"师出示1~5数字卡片及箭头图卡。
师:"这里有数字宝宝和神奇的箭头。那箭头怎么神奇呢?它会告诉我们这些蝴蝶分别排在第几位。"师(手指一只蝴蝶):那这只蝴蝶它排在从箭头方向数过来的第几位?(幼儿自由回答)我们就把数字几放在它的下面。(师操作示范)师(再指一只蝴蝶):那这只蝴蝶它排在从箭头方向数过来的第几位?(幼儿自由回答)我们就把数字几放在它的下面。(个别幼儿操作)师:"现在呀,剩下的三只蝴蝶也着急了,他们也想快点飞去儿童乐园。老师请三个小朋友上来,分别拿一个数字宝宝为这三只蝴蝶排排队。"(幼儿操作)3、找不同。
师:"它们一样吗?"(颜色不一样)"那我们看看颜色不一样的蝴蝶它排在第几?我们就把数字几圈起来。"师:"现在呀,小蝴蝶们很高兴,谢谢你们帮他们排成了直直的一横排,并且知道他们都排在第几位。他们正排着队飞去儿童乐园呢!"三、小王子召集小动物们玩"排排队"的游戏。
师:"小朋友们听:谁又来了?哞哞哞......(嘟嘟牛)特别能吃的.....(胖胖猪)长着长长耳朵的.....(宝宝兔)咩咩咩......(贝贝羊)等等我,等等我,还有我呢......(小王子)"师:"小王子要召集它们玩"排排队"的游戏,我们用什么来代表他们呢?今天我还带来了神奇的宝贝,数块宝宝。小王子说:他喜欢黄颜色的数块,我们就用筐里唯一一个黄色数块来代表小王子。小动物们说我们喜欢红颜色的数块,拿我们就用这些黄色数块分别表示这些小动物。"游戏开始,小王子召集小动物们排排队。
师:"好,现在小王子召集小动物们来排排队了,一二一,一二一。小朋友看,小王子排在从箭头方向数过来的第几位?我们用数块怎么来表示它们?(师示范操作)游戏重新开始,小王子重新召集小动物们排排队。(请个别幼儿操作或请全班幼儿操作完成)师给每位幼儿发操作材料。
游戏可再玩1~2次。(请全班幼儿操作完成)游戏结束。
师:小王子它们玩累了,要休息了,请你们把你们手中的数块一个一个拆开,在桌子中间那一个筐,放到筐里,再把筐放到桌子中间摞起来,收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来玩排排队的游戏。(可带幼儿入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