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墨兮分享 189271

墨兮 分享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5篇

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求甚解》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

【单元学习目标】

一、体会课文语言犀利、思想辨证、论点明晰的特点。

二、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和辨析,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避免僵化,避免死板。

【修辞知识学习】

一、顶针是指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有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语句,以上递下接,首尾蝉联,而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修辞手法。

二、回文是指用变换词语次序的办法,造成前后句子中的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反的现象,从而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趣的修辞手法。

三、反复,是指同一个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的情思。如: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又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四、引用,用名人、名著的语句、引成语等语言材料。如: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我们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对照。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还是苍蝇。又如: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

【教学时间安排】

22,《不求甚解》二课时。

※23,《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一课时。

2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课时。

※25,《卖柑者言》二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

《过松源,晨饮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不求甚解》

马南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学习作者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2.难点: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课文提示】

1.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

2.普列汉诺夫,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

3.王粲,汉末文学家。

【正音正字】 抠kōu

【词语积累】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 前后贯通 观其大略 因小失大 开卷有益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

( 本文主要讨论了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4.讨论交流读书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

2.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2.把握反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开始以一个容易被同学“不求甚解”的成语入手(“屡试不爽”或者文末成语“开卷有益”),引出话题“不求甚解”,引导学生回顾《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从而进入文题《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现今含义: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1 二.作者简介(学生分享收集的作者信息,教师补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成为____的最早牺牲品。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____”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三.检查预习后字词的掌握情况。

抽取同学写出自己认为较难理解、较生僻或易错的字词(1名同学在黑板演板,控制在5个词语左右);同学主动起来或者演板同学推荐他人来完成对字词的熟悉(拼音、解释等)。接着擦掉字词的书写,只留拼音,再抽取一名同学完成书写,以此强化对字词的记忆。

四.介绍驳论文知识。

驳论文: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的议论文。

讲到“驳论文”时举例通俗化、生活化、简单化:

其实,我们的同学平时经常写驳论文,有这一场景——甲:你脸上的这颗痣好难看哟!乙:我觉得不难看也。黑痣长脸,智慧尽显!君不见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也长痣吗?……这个乙同学在这里就给我们展示了一

2 篇简短而富有“战斗力”的驳论文。

驳论文就如同打靶一样,首先得树立“靶子”(即对方错误观点),然后通过驳倒对方错误观点从而确立作者正确观点。

五.师生合作朗读训练:

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捕捉关键信息,带着相关问题听读。

(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4.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段落朗读(3—5人); 2.教师范读学生选择后剩下的段落;

3.师生合作评点朗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生也尝试为朗诵者提出建议。

六.承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对方的观点:树靶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的观点: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作者是怎样进行反驳的?(即行文的思路)(纵向板书) 树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结上文(递进式的论证结构)

3 七.合作研讨:

1.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2.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论证方法体现行文的安排) 举例论证: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反面、态度上)、

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正面、方法上);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陆象山语录。

对比论证: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与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3.不求甚解究竟好不好?谈出自己如何看待不求甚解。(小组交流合作,不人云亦云,碰撞出思维火花,达到求同存异,趋向于合理。)

八.结束赠语(也许现在听来“不求甚解”,多年以后你会豁然开朗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九.作业布置:

1.课后总结提炼自己的读书方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但不要雷同。(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138页“书山有径”。)

2.十年寒窗,我们在馥郁的书香中一天天长大。在阅读中,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情。如果把它们用简练的文字记录下

4 来,这也就成了读书名言。试一试,原创一条读书名言。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

2、正确理解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

3、学习用批判的目光对待“一般人”的观点、主张。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其表达的中心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等),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通过层层论证树立自我的观点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工作中,常常听到有同学在呼喊,上帝啊,赐给我有效的读书方法吧。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会思考,我们是不是该改变一些读书的方法了呢?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或者期待,那么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种读书方法,看看是否能受到启发。出示题目。

二、了解大意,找出主要观点。

初读课文,(一生朗读,其他人寻找作者的观点。朗读之后先正音,再评价。)

问: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其含义有几层?一遍不够第二遍、第三遍。 明确:(态度)读书要谦虚;

(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从反面讲:不要自负、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

补充:了解大意,文中还有一种说法——观其大略。用我们的术语来说就是——整体把握。面对这样一篇议论性的文字,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论点。也就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板书:论点——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牛刀小试:PPT 三张

1、信息社会,资讯发达。特别是网络,当你点击,链接像个无底洞,让你沉溺其中。你怎样“不求甚解”?(浏览)

A、迅速扫视,撷取重要信息。B、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有所取舍。

2、迁移:面对议论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论点。记叙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明文,观其大略首先是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3、如要真正读懂,你可以在小说中读到形象背后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在散文中读到景与情、形与神的统一;在诗歌中融入那别样的意境。

三、反复阅读,理清论证思路

1、其想法跟一般人是否一致?回到开篇。明确文章的议论方式——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 要揭露和驳斥错误的观点,首先得把对方的观点亮出来,这个工作我们把它叫做“竖靶子”。驳论的过程是一个从“破”到“立”的过程。

2、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 ,靶子树起来之后,怎样打靶子,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来加以论证的。

方法步骤:齐读或分两大组读2-9段。学生独立思考,明确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再由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要求轮流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PPT 4: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四、探究方法,为我所用。

①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如果删去

2、3两段,怎样?

“不求甚解”的说法来自陶渊明,但人们又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有必要引出出处,加以诠释,以正视听。其二,读者由此看到了错误结论的由来是因为断章取义。既然得出结论的过程是错误的,结论自然也无成立的可能。实际上,我们看到了作者批驳的方向——驳论证。 ②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说他们的效果。

5、6两段,例子一中一外,一正一反,一态度一方法,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对比论证: 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

8段,引用宋代理学家的语录,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

五、拓展训练:PPT 5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辩:要是读书而不用心,像小和尚念经,其义何来?因为任何意义的理解,是在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开卷有益”辩 :而我觉得,要想得益,必须考察所开之卷。因为,卷有万千,却良莠不齐。

③“咬文嚼字”辩:而我觉得,不必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因为,咬文嚼字,会让我们因小失大。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

③“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结束语:新解成语——驳论方式——引用对比

6、作业:PPT 6 ①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② 在拓展练习中找一个相关的词,仿照本篇课文,写一篇小作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4、了解驳论方式。

教学重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名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起从这篇文章中寻求答案吧。

二、授新:

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作为论据对“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行论证。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立有驳,驳立结合。

三、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次备课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的:

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2.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文中,_、_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二)解题: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三)解释词语:

会意:会心。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死抠:kōu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

(四)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对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1自然段)

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确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谓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该盲目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这是本文议论的核心。

第二部分: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2--3)

一是全引全文,言之有据,认为它不好的原因的断章取义,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这是何苦来呢?语气幽默,态度和平,被批评者都会感到亲切。

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的辩证。首先,一定要好读书,好读书,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诀,全在于会意。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是对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热情赞扬。

三是全面解释陶渊明式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旧词翻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风吹进读者的心扉。

第三部分: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彼此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4--9)

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三处例证、引证,或古或今,或中或外,信手拈来,自由骋笔,恰到好处。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就是结论。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三、五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蓓蕾之歌》教学设计

下一篇:《白公鹅》公开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