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变法教案
初三历史变法教案(精选5篇)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历史变法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三历史变法教案 【篇1】
1、课前导学
[课程标准]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____________,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不受__________重用。
3.弃魏投秦:__________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得到重用。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_______,允许____________。
2.重农抑商,奖励______。
3.统一________。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____________的主动,取得优势。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____________制。
(2)废除“____________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________。
(4)普遍推行______。由______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______》,制订了秦律。
(6)在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进行改革,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2、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
A.齐国B.魏国C.秦国D.赵国
2.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实现理想,其原因不包括()
A.出身贵族家庭B.在魏国不受重用C.秦孝公求贤若渴D.商鞅本人才能突出
知识点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3.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①新兴地主阶级②自耕农阶级③奴隶主阶级④商人阶层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4.下图为秦国在商鞅变法中统一的商鞅铜方升,这与变法中哪一措施有关()
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C.统一度量衡D.改革社会风俗
5.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无法经商
知识点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6.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8.九岁的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B.文化改革C.政治改革D.社会习俗改革
3、课后见功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材料二(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
请回答:
(1)两则材料的措施有何相同之处?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
(3)概括两则材料所述改革的结果,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三则材料中哪一则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2)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
(3)材料三中“务本”是指什么?
初三历史变法教案 【篇2】
内容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了解春秋战国起迄年代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让学生在“战国七雄形势图”上填出七雄的地理位置,训练识图能力。
②讲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③分析各国变法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
④引导学生将西部地区历史文化遗址的挖掘和保护与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培养现代意识。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善于用人、纳谏并进行改革是一些诸侯国得以强盛的重要原因。
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变法,它是时代变革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③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促进了四川成都地区的农业发展,成为历史上先进的农业经济之一。
教学要点
1.重点商鞅变法
2.难点讲清楚商鞅变法是朝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需要。
〖教学分析
1.春秋时代
①讲清东周概念、起迄年代及主要特征。
②分析春秋时期周天子与诸侯国地位的变化以及各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原因,从而了解大国争霸的历史背景。
③介绍“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强调齐桓公是五霸中的首霸。
④强调争霸战争是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但争霸战争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争霸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2.战国时代
①结合“战国七雄形势图”,向学生简要介绍三家分晋的简况,讲清七雄的地理位置,并配合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让学生在短期内记住战国七雄的方位,加强识图能力的培养。
②“战国七雄”的七个大国是同时并存的,与“春秋五霸”的五个霸主先后出现有所不同。
③“尊王攘夷”旗号的打出和收回,说明经过激烈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周王室更加衰微,弱小的诸侯国相继被吞并,在客观上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④强调战国初期各国变法的原因和目的,并突出魏国的李悝变法以发展农业为主,楚国的吴起变法以强兵为主,而秦国商鞅变法的主要特征以法治国。
⑤分析越王勾践之青铜宝剑为何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依然非常锋利?让学生在课后上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得出结论(经铬盐氧化反应后,耐腐蚀,耐高温)。
3.商鞅变法
①经济和政治都比较落后的秦国,想要富国强兵,争夺黄河中下游地区,进行了“以法治国”为主要特征的商鞅变法,因此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强盛的需要。
②组织学生讨论:商鞅变法废除了哪些旧的制度?采取了哪些有利于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措施?让学生懂得: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县制的建立,有利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
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代表了历史进化论的观点。“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是以法治国思想的体现。
④突出商鞅变法的曲折和艰难,使学生懂得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为改革而献身的人是了不起的。
⑤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强调它是战国时期最重要、收效最大的变法,秦国逐渐强大的关键在于商鞅变法,从而使学生理解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⑥思考:各国变法的成败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得出:善于用人、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关键。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阐述现代社会改革开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4.都江堰
①讲清战国时期四川成都平原的旱涝灾害情况,突出都江堰开凿的必要性。
②根据课文插图,分析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功能,强调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直到今天还在发挥巨大作用。
③讨论:在我国西部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应如何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同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
初三历史变法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成功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成功的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
初三历史变法教案 【篇4】
【课程标准】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
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
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初三历史变法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体会商鞅不畏困难,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相关的书籍搜集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个人资料,商鞅的变法主张等资料。
2、课前思考讨论:怎样看待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的条件?
活动过程:
一、我来说背景
指名让学生来讲述商鞅变法的背景。
强调: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
二、我是商鞅
学生介绍商鞅
三、商鞅变法
情景一:商鞅舌辩群儒
模拟辩论: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但改革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阻挠,请大家模拟奴隶主旧贵族与商鞅进行辩论。
(教师提示:商君卫鞅(公孙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治国策略,无须恪守古代的章法。)
情景二:我谈商鞅变法
1、分组讨论:
(1)、若你是商鞅变法时秦国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那些措施表示欢迎?为什么?
(2)、若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那条法令不满?为什么?
(3)、若你是农民,你对法令有什么看法?
2、学生交流。
四、读史明鉴
1、提问: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2、学法指导: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
3、学生讨论交流。(启示:任何变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五、我来评商鞅
课件出示:
司马迁说,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实行严刑法制,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
苏轼说,他认为商鞅变法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虽然使秦国骤然富强,并统一全国,但也引起天下怨恨,使秦朝不久即灭亡。
你怎么看待他们的评论?(小组讨论交流)
六、以史为鉴
1、提问: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改革的成功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归纳: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统治者的支持;
符合人民的'意愿;
改革者的创新进取精神
2、你能说说秦国由弱到强,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呢?
这些经验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吗?我们应怎么做?
(勇于改革,善于用人)
(改革是强国之路,我国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注重人才培养,重视教育。)
七、课外探究
战国时期各国都纷纷变法,请你查一查其他国家的改革情况及其对各国产生的影响。(提示: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邹忌变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