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历史教案 >

初一精品历史教案

乞讨分享 330308

乞讨 分享

初一精品历史教案(5篇)

历史是时间的长河,我们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历史是多个人类故事的集合,它捕捉了每个个体和群体的经历和命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一精品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一精品历史教案

初一精品历史教案篇1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

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设疑:

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

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

(解释“鼎立”的含义)

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3、自学教材

(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与探究

1、三国谚语知多少。

2、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哪些与三国文化有关(如广告、旅游景点、物品等)?

结束:(出示课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初一精品历史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是学生认识到中国是远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元谋人、北京人的特点。

【教学难点】

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那么,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人类的奥秘。

二、新课学习

(一)元谋人

教师:俗话说的好,树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那么,同样道理,我们人类的老祖先是怎样出现在地球上的呢?关于人类的出现你知道有哪些说法吗?

学生:中国有女娲抟土造人说。

学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说。

多媒体展示

教师: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神话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是神创造的。我们人类果真是“神”创造的的吗?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展示祖国境内远古人类遗址图)

教师:元谋人产生的时间在什么时候?

学生: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教师:考古学家在哪里发现的元谋人足迹。

学生:云南元谋县

教师:那元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怎么样?

学生: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师:元谋人的社会地位如何?

学生: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教师: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两颗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物,距今约有170万年,我们称他们为元谋人(多媒体展示)

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点。

教师:北京人在什么时期出现的?

学生: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教师:北京人在哪里发现的呢?

学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教师:北京人具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教师:北京人的发现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它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学生: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

学生:1936年,在同一地点发掘出土3个北京猿人头盖骨。此后,这一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教师:北京人发现有什么作用?

学生:为科学家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作出了重要的证据。

问题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学生: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学生:化石的发现对我们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环境提供了重要证据。

教师:北京人的发现具有怎样的社会地位?

学生: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三)北京人的特征

教师:北京人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头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嘴巴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颌。

学生:手脚分工明显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通过比较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怎样?

学生:生活状况: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为食,会使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驱寒。

学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师: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多媒体展示)

教师: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韩非子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猛兽出没、险恶异常。

学生:打制石器、简易木棒。

学生:团结就是力量。他们想到的办法是群居。

学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

思考:北京人的火是怎么来的?

学生:煤的自燃

学生:雷电生火

学生:偶然碰撞生火

学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体展示有关火的图片)

教师:即使没有凶猛野兽,一个人也难生活,寻找食物成了难题。只有群居,男女分工狩猎和采集才能维持生存。所以北京人采取了群居生活,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会。

教师:请问:他们用火做什么呢?

学生:烧烤食物

学生:驱赶野兽

学生:照明御寒

教师:思考我长得很像猿,却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吗?

学生:你长得的确很像猿,但你手脚分工明显,还会使用天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师: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北京人过群居生活,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决定的。

教师: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学生: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世界迄今所知发现的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学生: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除了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外,后来我们通过考古我们又发现了蓝田人、丁村人等等很多的远古人遗址,因此我国成了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丰富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说明我们脚下这块土地是一方沃土,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

四、课堂练习

1.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C)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考古发掘

D.学者推断

2.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A)

A.劳动

B.火的使用

C.直立行走

D.制造和使用工具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初一精品历史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是学生认识到中国是远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元谋人、北京人的特点。

【教学难点】

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那么,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人类的奥秘。

二、新课学习

(一)元谋人

教师:俗话说的好,树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那么,同样道理,我们人类的老祖先是怎样出现在地球上的呢?关于人类的出现你知道有哪些说法吗?

学生:中国有女娲抟土造人说。

学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说。

多媒体展示

教师: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神话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是神创造的。我们人类果真是“神”创造的的吗?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展示祖国境内远古人类遗址图)

教师:元谋人产生的时间在什么时候?

学生: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教师:考古学家在哪里发现的元谋人足迹。

学生:云南元谋县

教师:那元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怎么样?

学生: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师:元谋人的社会地位如何?

学生: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教师: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两颗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物,距今约有170万年,我们称他们为元谋人(多媒体展示)

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点。

教师:北京人在什么时期出现的?

学生: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教师:北京人在哪里发现的呢?

学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教师:北京人具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教师:北京人的发现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它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学生: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

学生:1936年,在同一地点发掘出土3个北京猿人头盖骨。此后,这一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教师:北京人发现有什么作用?

学生:为科学家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作出了重要的证据。

问题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学生: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学生:化石的发现对我们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环境提供了重要证据。

教师:北京人的发现具有怎样的社会地位?

学生: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三)北京人的特征

教师:北京人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头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嘴巴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颌。

学生:手脚分工明显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通过比较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怎样?

学生:生活状况: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为食,会使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驱寒。

学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师: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多媒体展示)

教师: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韩非子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猛兽出没、险恶异常。

学生:打制石器、简易木棒。

学生:团结就是力量。他们想到的办法是群居。

学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

思考:北京人的火是怎么来的?

学生:煤的自燃

学生:雷电生火

学生:偶然碰撞生火

学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体展示有关火的图片)

教师:即使没有凶猛野兽,一个人也难生活,寻找食物成了难题。只有群居,男女分工狩猎和采集才能维持生存。所以北京人采取了群居生活,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会。

教师:请问:他们用火做什么呢?

学生:烧烤食物

学生:驱赶野兽

学生:照明御寒

教师:思考我长得很像猿,却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吗?

学生:你长得的确很像猿,但你手脚分工明显,还会使用天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师: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北京人过群居生活,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决定的。

教师: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学生: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世界迄今所知发现的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学生: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除了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外,后来我们通过考古我们又发现了蓝田人、丁村人等等很多的远古人遗址,因此我国成了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丰富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说明我们脚下这块土地是一方沃土,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

四、课堂练习

1.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C)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考古发掘

D.学者推断

2.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A)

A.劳动

B.火的使用

C.直立行走

D.制造和使用工具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初一精品历史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西洋: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共同解决:

1、“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

5、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6、根据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7、教师提供欧洲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等远航的情况,与郑和远航对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附: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

《三》、外国贡使:

1、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烦琐等。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2、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与评价:衰落原因: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评价: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正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四》、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1、传教士来华的目的:传教士是跟随殖民者之后来到中国的,对他们的活动要具体分析。他们为了在中国传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时传入西方科学知识,其中,利玛窦是典型的代表。(结合小字介绍利玛窦。

2、指导学生明确制定《大清时宪历》的相关情况:以明末徐光启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认和颁布。

3、学生看课本小字关于康熙的介绍,思考课本91页课外学史。

四、作业设计:

1、画出郑和下西洋盛况表,说说那些因素使我国的航海事业由辉煌逐渐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统治者,对外国贡使你会采取那些措施?

3、西方传教士为什么来华?带来了那些影响?

五、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外国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内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兴盛到衰弱的过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尚能进行,其中,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个高潮。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总体上是封闭的,我们称之为闭关锁国。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出)

二、外国贡使(进)

三、外国传教士(进)

初一精品历史教案篇5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

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

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设疑:

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

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

(解释“鼎立”的含义)

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3、自学教材

(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与探究

1、三国谚语知多少。

2、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哪些与三国文化有关(如广告、旅游景点、物品等)?

结束:(出示课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2023优秀公开课初一历史教案

下一篇:初一历史精品七年级教案